被遗忘的“中国合伙人们”( 三 )
通过父亲的关系 , 他随即入职了一家大型地产公司集团实习;后来机缘巧合 , 杨童见到了集团总经理 。

文章图片
初生牛犊不怕虎、亦或者热血使然 , 杨童把自己对于地产行业的分析和未来构想说给了老总 。
按照杨童的设想 , 他要做一个平台 , 将所有的线上业务接入 , 按区域划分 , 实现所有服务都能上门 , 没成想 , 和中年老总一拍即合 , 老总说 , “要不我出资 , 你来操作 。 ”
于是7月初产生创业的想法的杨童 , 8月就拿到了投资意向 , 9月第一笔投资金额到账 , 10月杨童的科技公司就开始运行了 。
也因为创业 , 整个大四杨童大部分时间都呆在上海 , 连大四上学期的期末考试都没参加;等第二年他回学校参加清考的时候 , 猛然发现:宿舍四个人 , 有三个人走上了创业道路 , 说话之间互相尊称“总” , 三句不离发财 。
后来 , 学校还特地派学生采访人员采访过杨童 , 把杨童写进了书里 , 那本书还记录了创业浪潮下 , 学校另外几十名学生创业者 , 这些创业者大多刚毕业 , 充满激情 , 随手一翻 , 便是他们抒发的“创业要趁早”、“不想创业的人永远没事业”等感悟 。
在采访那天 , 杨童询问了下优秀毕业生的工资水平 , 装作不经意的说:“哦 , 我在上海刚招了一个毕业生 , 开了一万多工资 。 ”
“每个小时见一个要投资的学生”
与一休、杨童的创业者身份稍有些不同 , 张浩既是这场创业潮的参与者 , 也是推动者 。
同时 , 他还是杨童的校友 , 两个人同是学生会的成员 , 彼此认识 , 还被学校一起收录至创业学生锦集里 。
从一开始 , 学计算机专业的张浩 , 就不看好杨童的项目 , “不行的 , 杨童他不懂技术 , 准吹 。 ”
因为这段评价 , 两个人还闹掰了 。
但是 , 后来张浩没想到 , 他精心考察过的创业项目只比杨童晚“吹”两个月而已 , 同样没熬过2016年 。
2015年的春招 , 即将毕业的张浩面临选择:去BAT月薪轻松过万 , 或者创业 。
在某巨头公司实习过两个月的张浩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创业 , “你知道巨头工作效率多慢吗?贼不自由 。 ”
他形容自己实习的公司像是暮气沉沉的老人 , ”做什么事情都要汇报 , 就连买个工作用的耳机 , 都要2个月” 。
言下之意 , 创业自由得多 。
张浩参加的创业项目是做针对大学生众筹的 , 他加入的时候 , 这个由学生创业者发起的创业已经在南方某大学城平稳运行一年、有36名全职员工 , 还请到过一个辩论节目蹿红公众人物参与品牌线上活动 , 公众号8个月做到了50万粉丝 。
这时候的张浩才21岁 , 以华北地区负责人的身份加入公司 , 除管理众筹而来的几个项目的运营及盈利外 , 并有一定的投资权 。
在此之前 , 他的管理经验来源于在学生会的两年 , 以及两个月的假期实习 。
在张浩管理的项目中 , 有个水吧实体店 , 号称要用新模式打倒加盟模式 。

文章图片
水吧里 , 一整面墙提供给学生写好了便笺纸往上面贴 , 张浩回忆 , 那些便笺纸里 , 有许多人写着“想创业”、“该不该创业”等等话语 , 而这些迷茫的字迹旁边 , 都会有其他的笔迹留下的、类似于“趁年轻试一把”、“再不疯狂就老了”的鸡汤 。
“浮躁” , 是当时张浩对2015年北京毕业季的直观感受 。 因为手里握有一定资金 , 所以张浩还有投资人这重身份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
- 人性潜规则:你的价值,决定着你在别人心里的位置
- 梦里的人,不会因为梦的荒诞,从而察觉是梦
- 人生的意义,就是接纳生活的所有,在生活中改变自己
- 厉害的人,都在培养自己这几种能力,希望你也有
- 女人,永远不要羡慕别人的生活
- 中国最有名的3座名山,你都去打卡了吗?有生之年建议都去一趟
- 这本去年感动到我的治愈绘本姊妹篇,讲我们都离不开的亲密关系
- 马斯克给年轻人的忠告:这3个,孩子越早知道越好
- 疫情肆虐,80后负债累累的你,还有勇气回家吗?
- 充满遗憾的人生,你最大的遗憾是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