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歌|他人眼中的偏执与可怜,是江歌妈妈心底绵延不绝的哀伤( 二 )



江歌|他人眼中的偏执与可怜,是江歌妈妈心底绵延不绝的哀伤
本文图片

刻意的安慰只会适得其反 , 他人的“帮助”对于陷入悲痛的人来说可能是一种侵犯 。 “每个人都对你指手画脚 , 告诉你应该怎样表现悲伤 , 应该怎样自我安慰 , 那些让你鼓起勇气 , 战胜伤痛的陈词滥调 , 还有那些让你记住曾经的美好的劝慰都让人感觉是一记响亮的耳光 。 ”当梅根深切地与悲痛在一起时 , 她发现 , 当人们粉饰太平 , 掩饰悲痛 , 对一个失去孩子的母亲进行对与错的界定时 , 并不能真的消除伤痛 , 让我们彼此更加亲近 , 却会让悲痛者感觉更加糟糕 。
“丧亲哀伤是极具个性化、极复杂的心理反应 。 失去亲人的同时 , 丧亲者还会失去很多东西 , 比如依恋关系、生命意义、社交关系、自我身份认知、信仰、生活方式、经济保障等 。 除非您是当事者 , 否则您无法理解失去挚爱在丧亲者心灵上刻下的伤痕、留下的痛苦到底有多深 。 ”哀伤学者罗伯特·内米耶尔说 。
失去孩子 , 从来就是为人父母者最深的惧 。 因TED演讲“脆弱的力量”而蜚声海外的布林·布朗博士揭露了一个残酷的现象 , 关闭对另一个人痛苦感受的共情 , 用评价的方式对待别人 , 可以保护我们自己的情绪免遭痛苦——因为强烈的悲痛提醒着世人 , 生命如此脆弱 , 他人经历的噩梦也会落到我们身上 。 如果可以把一些解释和标准放置在对方身上 , “这里面一定有一些原因和问题”“可以有一些更好的处理方法” , 我们会从中获得一种虚妄的掌控感和安全感 。

江歌|他人眼中的偏执与可怜,是江歌妈妈心底绵延不绝的哀伤
本文图片

布林·布朗的TED演讲:“脆弱的力量” 。
我们希望和哀伤与痛苦保持隔离 , 而哀伤者继续孤独地走着她的路 。
重建死亡的意义 , 与哀伤携手人生路
不断打官司 , 想弄清楚江歌的死亡真相 , 让伤害女儿的人得到应有的惩罚……一位深陷创痛的母亲用这样的方式赋予自己活下去的勇气和意义 。
总有结束的时候吧?
经历抑郁 , 最终走出哀伤迎来新生活的哀伤阶段论近年来在国际严肃心理学学刊中已经失去了踪影 。 越来越多学者不再认同刻骨铭心的伤痛是一场总会结束的历程 。
悲伤可能不会像我们以前想象的那样消失 。 丧亲者或许会通过重建对生活、对死者、对生命意义的积极理解 , 走入一个和哀伤和平共处的境界 。 在这个漫长而痛苦的过程中 , 人们会纠结、会询问、会探索是什么导致了亲人死亡 , 为什么这件事情会发生在亲人身上 , 这件事情到底有什么意义 , 而这恰恰是人们面对亲人死亡 , 重建死亡意义非常重要的一步 。 罗伯特·内米耶尔提出的哀伤历程中的意义重建理论 , 为人们理解他人提供了更大的视角:一些让其他人看不懂 , 或许认为偏执的事情可能是失去亲人的人继续活下去的方法和步骤 。
“在生命的某个节点 , 我们都会经历剧烈的悲痛或重大的丧失 , 我们都会认识一两个承受巨大痛苦的人 , 丧失是非常普遍的人生体验 。 我们的文化和习俗倾向于消除哀伤 , 然而悲伤可以被视作人类在面对死亡和丧失时的自然反应 , 而不是需要纠正的一场情绪 。 通过将焦点从悲伤是可以被解决的问题转移到悲伤是需要被照顾的经历 , 人们可以得到最需要的帮助:理解、同理心、认可以及拥抱痛苦的方法 。 ”梅根说 。
哀伤可以无止尽 , 哀伤的人可以不孤单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