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威海晚报“哎呀 跨越13年的记忆( 二 )


与邵高杰一样 , 被这封信感动及受李双举模范事迹感染 , 多年来 , 邵岩也坚持社会公益 , 尽己所能帮助了许多需要帮助的人 。
双举书信传递温暖传承荣光
在匆匆远去的时光里 , 一些人会和我们渐行渐远 , 一些事情会被我们淡忘 。 但那些曾经寄托了我们亲情与友谊、光荣与梦想的书信 , 始终像一个个路标 , 镌刻在我们走过的人生路上 。
“我其实已经不记得曾经有过这样一封信 , 也没想到当时的一个小小举动能让孩子感动至今 。 ”当邵岩父子说起这件事时 , 李双举想不起来自己曾经做过这件事 , 直到看见书信 , 才将眼前的青年和13年前的高中毕业生对上 。
本文转自:威海晚报“哎呀 跨越13年的记忆
文章图片
写信是双举海参威海店员工们坚持了18年的传统 , 给客户写信、给受资助的学生写信、给同事写信、给父母写信……作为双举海参总经理 , 山东省道德模范、中国好人李双举始终认为 , 在电子通讯发达的今天 , 书信更能够承载、传递、传承更多光荣与梦想 。
给类似于邵高杰这样的孩子写信 , 李双举始终在坚持 。 助学路上 , 从1998年开始至今 , 他累计投入220多万元助力孩子们成长追梦 。 每次将梦想基金递到受助学生们手中的同时 , 李双举都会附赠一封书信 , 或是分享自己童年时期艰苦的求学经历 , 或是自己多年坚持奋斗的创业故事 。 在信中 , 李双举不仅给了孩子们一心追梦的底气 , 更向他们传递了高于物质层面的精神激励和社会关注 。 同样 , 李双举也会收到很多受助孩子们的回信 , 他们在信中倾诉自己追求梦想的困惑、决心与坚定 。 通过书信 , 双方都在成长 。
在双举海参每一个发出去的包裹里 , 都会有一封员工写好的信 , 内容不一而足 。 “阿姨 , 这次的口感不知道合不合您的胃口 , 有啥要求尽管说 , 祝您健康幸福 。 ”“大叔 , 您一定要仔细看我们泡发海参的视频啊 , 第一步、第二步……”虽然与客户都有手机联系方式 , 但李双举还是叮嘱员工们手写信件寄给客户 。 “手写的书信上有一种温度 , 客户拿到手读起来 , 就像是和你面对面 , 是能感受到你的情谊的 。 ”李双举说 。
本文转自:威海晚报“哎呀 跨越13年的记忆
文章图片
双举海参威海店工作人员万飞霏记得很清楚 , 刚工作没多久 , 李双举在一次早会时要求其他员工交给她一封信 。 “内容都是店里大姐、大哥写给我的 , 我特别感动 , 毕业之后第一次得到同事认可 , 对我是极大的鼓舞 。 ”时至今日 , 万飞霏还是很感激那封信带来的力量 。 在双举海参店里 , 员工们互相写信是一件很平常的事 , 员工林东红说 , 很多不好意思说出口的话 , 写到纸面上就能将感情表达出来 。 “因为书信 , 彼此之间更亲了 。 ”她说 。
不仅员工之间写信 , 李双举还要求员工给父母写信 。 “我当时特别不好意思 , 给自己的爸妈写啥信 , 不都在不言中嘛 。 ”员工李巧燕说 , 刚参加工作就接到这样的任务很是打怵 , 可是将自己内心的感情写在纸上 , 送到父母手中时 , 彼此之间的感情却更加紧密与丰富了 。
很多场合里 , 李双举都喜欢说 , 人和人之间需要靠情感来维系 , 而情感的沉淀、升华离不开书信的传播 。 当代社会弘扬的自立自强、助人为乐等高尚品质 , 同样应该在你来我往的书信里传承 。 威海晚报采访人员张玉婷文王晓图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