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喜冤家 从对着干到看对眼,欢喜冤家都会经历的2个蜕变过程( 二 )


日常互怼的两人,从欢喜冤家到了喜结连理,后来感情还越来越好,越相处越能体会到对方的好 。
这其实,也可以看成是一种好感度变化的过程 。
美国心理学家埃利奥特·阿伦森,做过一个叫“人际吸引增减规律”的实验:
将受试者分四组,每一组对实验对象做出不同的评价,以此观察实验对象对每一组的好感度 。
第一组是一直做出正面评价,第二组始终给出负面评价,第三组是先正面后负面;第四组是先负面后正面 。
实验结果竟发现,绝大多数实验对象对第四组的好感度最高 。
这也是现实生活中,经常会出现的:
我们总喜欢那些喜欢我们的人,我们更喜欢那些对我们的喜欢不断增加的人 。
由此可看出,虽然人都倾向于喜欢对自己好的人,但如果一开始是“死对头”,后来变好,哪怕只是一点,好感都会飙升 。
可到了后面,两人能擦出“爱的火花”,也不是那么简单的 。
至少一方,除了要有与对方不停磨合碰撞的耐心外,还需要有一些必不可少的特质 。
欢喜冤家 从对着干到看对眼,欢喜冤家都会经历的2个蜕变过程
文章图片
02
能擦出“爱的火花”的伴侣
1、善于发现关系里的“值得”并努力
心理学家霍曼斯研究发现并指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本质上是一个社会交换过程 。
只有当一种关系对人们来说是值得的,双方的交往行为才会出现,关系才能建立和维持 。
互相不对付的两个人,尽管看不惯对方,但还是愿意去产生连接,说明可能看到了双方值得连接的地方 。
曾是“欢喜冤家”的蒋勤勤和陈建斌,如果不是都看到关系里自己觉得“值得”的点,也不会走到一起 。
陈建斌在拍完戏后,总想方设法与蒋勤勤产生联系,开始是死缠烂打,不怎么遭待见 。
但蒋勤勤发现自己还真吃“这一套”,便对陈建斌坚持不懈的付出也就照单全收了 。
即使后来两人的关系遭到了不少非议,但他们依旧是在争吵和甜蜜中走过了十几年 。
其实,不是每个人都能轻易发现,一段关系值得自己努力的点的 。
这其中,有的浅尝辄止,有的望而生畏,到头来总因一些微不足道的点,不去发现那些值得维持的闪光点 。
善于发现关系里闪光点的人,在关键时刻不轻言放弃,过尽千帆后才能成就自己也成就对方 。
2、有共同的目标
两个人即便再有吵闹,一旦拥有了共同的目标,相同的目的,关系大抵是差不到哪去 。
当初,蒋勤勤在面对陈建斌猛烈的追求,还是保持清醒,想知道两人是否有共同的愿景 。
于是她很认真地问:“我要的不是只有激情,而是一个可以跟我真正结婚生子的男人,你能给我那种生活吗?”
听这句话,陈建斌也毫不犹豫地说:“我们可以马上去领结婚证 。”
然后也用实际行动履行了诺言:两人很快就领证结婚,生下了两个孩子,婚后他对妻子处处迁就 。
【欢喜冤家 从对着干到看对眼,欢喜冤家都会经历的2个蜕变过程】对不爱的人,可以有一万种理由去逃避,说是承受不起对未知生活的恐惧 。
但真爱一个人,就会朝着共同的目标前进,想和对方在一起,付出也欢喜,就是这么简单 。
3、尊重对方的独立性
冲突或者批评,是人际关系中特殊的控制权力 。
如果恰当运用,就可以提升关系的进程,甚至能改变所爱之人的一生 。
但如果它遭到滥用,就会产生消极的结果,这中间的度,无非在于尊重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