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黎荔《后汉书·律历志上》有云:“候气之法 冬至到而葭灰飞

作者:黎荔
作者:黎荔《后汉书·律历志上》有云:“候气之法 冬至到而葭灰飞
文章图片
《后汉书·律历志上》有云:“候气之法 , 为室三重 , 涂衅必周 , 密布缇缦 。 室中以木为案 , 每律各一 , 内庳外高 , 从其方位 , 加律其上 , 以葭灰抑其内端 , 案历而候之 , 气至者灰动 。 其为气所动者其灰散 , 人及风所动者其灰聚” 。
这其中记载的 , 是古代测定节候方法之一——葭灰占律 。 葭灰 , 也叫葭莩之灰 。 葭是指初生的芦苇 , 葭莩是指芦苇杆内壁的薄膜 。 古人烧苇膜成灰 , 放在十二律管中 , 放密室内 , 以占气候 。 某一节候到 , 相应的律管内的葭灰就动而飞出 , 示该节候已到 。
在中国的古代 , 出什么来感知冬至的到来呢?就是在冬至前的三天 , 在一个布缦密封的小房间内 , 摆上12根律管 , 也就是音乐的笛管 , 并在每根管内填上葭灰 , 就是用芦苇的膜烧成的灰烬 。 如果哪一根律管 , 飘出了葭灰 , 就证明冬至节气到了 。
作者:黎荔《后汉书·律历志上》有云:“候气之法 冬至到而葭灰飞
文章图片
在唐宋诗词里经常可以看到写冬至的诗和葭灰联系在一起 。 比如杜甫有一首《小至诗》:“天时人事日相催 , 冬至阳生春又来 。 刺绣五纹添弱线 , 吹葭六琯动飞灰 。 ”杜甫写出了他在小至这一天 , 对阴阳运行季节变迁的敏感 。 “冬至阳生春又来” , 从冬至开始进入最冷的数九天 , 然而这一天却是阳气已生 , 春天已经发动 。 下联的日增一线与六管飞灰 , 皆为由此而来的物象 。 今天比昨天白昼长了一点 , 这个变化很细微难以显现 , 杜甫以女工日增一线来描述 , 使其形象易于感知 。 六管则是将苇膜烧成细灰 , 置于律管中 , 冬至前灰飞向下 , 冬至阳生则灰飞向上 。
唐朝诗人韩偓的一首《冬至夜做》 , 也写到了冬至到而葭灰飞的现象 。 “中宵忽见动葭灰 , 料得南枝有早梅 。 ”韩偓在深宵半夜 , 冬至的节日到来之时 , 看到了一个奇异的现象 , 那笛子中的葭灰 , 自动的飞了出来 。 这就是冬至啊!葭灰飞动 , 一阳来复 , 这分明是看得见、摸的着的勃勃生机!这个时节梅花树的南枝一定开放早梅花了 。
作者:黎荔《后汉书·律历志上》有云:“候气之法 冬至到而葭灰飞
文章图片
为什么葭灰会自动地飞出来呢?除非有外力 , 让竹子的内部产生震动 , 使那些灰飘出来 。 该如何解释这种现象?我想 , 古代的冬至是比较隆重的节气 , 看葭灰一定有一个特别的时间 , 时间一到 , 可能围观者的脚步一走近 , 杂沓震动一响 , 那些轻浮的葭灰就自然飞出来 。 或者 , 这只不过是一种仪式感的行为方式 , 就如立秋至而梧叶落 。 立秋 , 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 , 预示着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 , 秋天即将来临 。 据记载 , 宋时立秋这天 , 宫内要把栽在盆里的梧桐移入殿内 , 等到“立秋”时辰一到 , 太史官便高声奏道:“秋来了 。 ”奏毕 , 梧桐应声落下一两片叶子 , 以寓报秋之意 。 在唐宋 , 冬至时节笛子里飞出葭灰 , 也许类似于现在我们习惯的彩纸小礼花 , 是冬至节日的必备项目吧?手里拿着长笛 , 里面飘出吹扬的灰 , 是庆贺从冬至日起 , 大地阳气发动 , 春天潜行在赴约的路上 , 一个新的轮回已经开始吧?
作者:黎荔《后汉书·律历志上》有云:“候气之法 冬至到而葭灰飞
文章图片
葭灰应景冬至 , 梧叶应景立秋 , 在一代代中国人的文化创造与生活体验中 , 已成为具有普遍意义的典型意象 。 意象 , 包孕中国历史的生机 , 含藏中国思想的元素 , 表达中国传统的秘奥 。 长城、大运河、黄帝陵这些重大历史文化遗产 , 是有形的中国文化地理标识 , 而无形的中国文化标识 , 就是遍布于千年流传的诗词歌赋中的文化意象 。 文明就是这样虚虚实实地存在着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