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登读书|人到中年,不是向外诉求,而是向内生长( 二 )


莫宇才彻底醒悟 , 他开始学会了反击 , 学会了遵从自己内心的想法 。
很多时候 , 我们迫切想要获得他人的认可 , 进而不断付出 。
殊不知 , 这是对自己的一种伤害 。
周国平在《灵魂只能独行》里写道:
“只要你的心灵是活泼的 , 敏锐的 , 只要你听从这心灵的吩咐 , 去做能真正使它快乐的事 , 那么 , 不论你终于做成了什么事 , 也不论社会对你的成绩怎样评价 , 你都是度了一个有意义的创造的人生 。 ”
人的一生 , 是摆脱他人期待的过程 , 是找到自己、成全自己的过程 。
智者悦己 , 愚者悦人 。
只有遵循自己的内心 , 不追求他人的期待 , 坚定自己的步伐 , 才能活成最精彩的自己 。
【樊登读书|人到中年,不是向外诉求,而是向内生长】樊登读书|人到中年,不是向外诉求,而是向内生长
本文图片

泰戈尔说:
“飞鸟一旦系上了黄金的羽翼 , 就飞不高了 。 ”
外物的富足 , 既是光鲜的袍子 , 也是束缚的锁链 。
正如同著名的“鸟笼效应”:
有一次 , 詹姆斯同好友卡尔森打赌 , 看能否让卡尔森短时间内养上一只鸟 。
卡尔森听后 , 不以为然 , 认为詹姆斯输定了 。
詹姆斯首先送给卡尔森一个精致的鸟笼 , 卡尔森见到 , 便告诉詹姆斯别费劲了 , 自己不会养鸟的 。
但是后来 , 有客人到卡尔森家做客时 , 他们看见空荡荡的鸟笼 , 都会问卡尔森:“你养的鸟什么时候死了?”
卡尔森只好不断向客人解释:“这只是朋友送的鸟笼 。 ”
但这样的解释换来的却是客人困惑的目光 。
无奈之下 , 卡尔森只好买了一只鸟 。
鸟笼效应告诉我们 , 当有了一件事物时 , 我们会不知觉地继续添置新事物 , 最终陷入外物的追逐当中 。
张伯驹是著名的收藏家
有人说 , 故宫博物院里的顶级书画收藏品 , 有将近一半都是张伯驹所捐 。
这话其实也不算夸张 , 他收藏保护的顶级书画有118件 。
但他并没有像其他收藏家一样 , 将藏品视为家私 。
相反 , 他将其悉数捐给故宫博物院和吉林博物馆 。
他说:“予所收藏 , 不必终予身 , 为予有 , 但使永存吾土 , 世传有绪 。 ”
面对价值连城的藏品 , 张伯驹并没有执着于独自占有 , 而是希望把这些东西传承下去 。
佛语有云:
“人生在世 , 多一物多一心 , 少一物少一念 , 不要为外物所拘 , 心安理得处 , 就可明心见性 。 ”
一个人拥有的越多 , 就越容易被牵绊;放下的越多 , 就越能够看清自己的内心 。
只有脱离对外物的执念 , 回归生命的本真 , 不牵绊 , 不执着 , 方可窥见自己的心性 , 获得真正的自由 。
樊登读书|人到中年,不是向外诉求,而是向内生长
本文图片

王阳明说:“吾性自足 , 不假外求 。 ”
真正能够解决问题的答案 , 其实都在你的心中 , 不断向内探寻才是根本之道 。
通透的人生 , 不是向外延伸的广度 , 而是向内探寻的深度 。
一个人 , 向外追求的越少 , 负累就越少 , 就越容易获得快乐;
一个人 , 向内探寻的越多 , 内心越丰盈 , 就越容易获得幸福 。
点个「在看」 , 愿我们都能停止向外诉求 , 专注向内生长 , 活出自己的别样人生 。
作者 | 茗小芷 , 在人间烟火处与你邂逅相逢 。
主编 | 阿医
排版 | 郑向北
音乐 | 《空山鸟语》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