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图片
所以对于个体而言 , 这种年纪增长之后导致的对于死亡的恐惧增加 , 可以说是一种必然 。
对于我们而言 , 完全克服这种恐惧是十分困难 , 几乎是不可能的 。
我们能做的 , 往往就只有做好准备 , 让自己尽量以一种从容态度面对即将到来的死亡 。 因为死亡不可避免 , 人的宿命终究如此 。
社会文化因素
除了生理和心理因素导致的所谓“难以避免”的死亡恐惧之外 , 还有一些其他的原因 , 会导致这种现象的产生 , 其中一个比较显著的原因就是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 。
本文图片
个体基本上自出生之后 , 就会始终生活在社会之中 , 起码会生活在某个群体之中 , 同样难以避免的会受到周遭个体以及集体因素的影响 。
如法国社会学年鉴学派(Social Yearbook school)对于社会的研究一般 , 集体意识与集体表象是社会组织的一大特征 。
简而言之 , 一方面一群人会被一种文化特征聚集起来 , 另一方面该群体中的每个个体也会受到这种文化的影响 。
举个简单的例子 , 生命观在不同文化之中会有着不同的体现形式 。
对于藏族社会而言 , 死亡之后的生命应当归于上苍 , 所以遗体被秃鹫所食的“天葬”成为了他们的归宿 。
本文图片
在欧美国家 , 死亡意味着终结 , 如果生前已经将“原罪”洗净 , 那么之后就会被上帝所接纳 。
对于汉人社会而言 , 生与死是一种轮回 , 一个人来要来得风光 , 走也要走的排场 , 所以无论人是因何而离开 , 一场合适的葬礼是十分必要的 。
但是在大多数文化之中 , 死亡都意味着终结 , 老有所依及“落叶归根”等观念都是人们比较重视的 。
对于某些老年人而言 , 当他们感到自己大限之期不远之时 , 往往都会要求自己的子女将自己带回家乡 , 就是因为乡土情结比较重 , 不愿葬身他乡 。
本文图片
于是对于一个年纪比较大的老年人而言 , 死亡对他而言不光意味着生命的终结 , 更意味着轮回的开始、某些关系的终结、身后事的处理以及后代的生活……想要“一走了之”是难以做到的 , 就是因为人是活在社会与群体之中的 。
就像是墨西哥电影《寻梦环游记》所想要揭示的一样 , 一个人会“死亡”三次 , 一次是生物层面上的 , 一次是葬礼上的告别 , 最后一次则是所有人的遗忘——当你被所有人遗忘 , 你也就真的“死”了 。
简而言之 , 当一个老人即将告别这个世界 , 内心的依依不舍不是常人所能够体会的 。
本文图片
所以我们常说的对身边的老人多一些陪伴也并不是空穴来风 , 就是为了避免“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情况 。
生命中最后阶段的宝贵陪伴 , 对于此人而言 , 无疑是十分重要的 。 别让等待成为遗憾 , 年老时对于死亡的恐惧 , 不仅仅是“怕” , 更多的是不舍与难忘 。
人并不是“怕死” , 只是不想与这个世界分别 。
- The End -
作者 | 汤米
编辑 | 不下雨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Bruk, A., Scholl, S. G., & Bless, H. (2018). Beautiful mess effect: Self–other differences in evaluation of showing vulnerabil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5(2), 192-205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
- |心理学:关系的破裂,从疏远开始
- |挪威心理学研究发现:丈夫做家务更易导致离婚,不被理解是原罪
- 心理学:在关系里,为什么解释是多余的?有3个原因
- 男子 男子捉刺猬给孩子当宠物,给它们洗澡时,全家人都蒙了
- 相信任何一个人都曾经有自己的梦想 找不到理想的工作,与其自暴自弃,不如脚踏实地的努力更重要
- 很多人都会存在一种心理 人生,要轻装上阵,才能走得更快更远
- 我们任何一个人都知道 自信是一个人的本质
- 反讽 如何在日常相处中,做一个让其他人都觉得你很有趣的人?
- |平衡自我内心的路上,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太阳神,这是希望的曙光
- 越南 这个国家人口9500万,有4000万人都是一个姓,只因一个荒唐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