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困在一个地方每天都完全一样……你会怎么办?
文章图片
去年这个时候 , 我和朋友正到处旅游 。
当时 , 根本感受不到疫情的影响 , 顶多就是乘坐公共交通时要亮出手机上的健康码 。
当时 , 以为疫情很快就会结束了 , 明年就能敞开去玩了 , 甚至可以出国游了……
我曾以为自己是个悲观主义者 , 其实骨子里 , 还是个乐观者吧 。
此时 , 我承认自己还是过于乐观了 。 太乐观的坏处也就体现了出来:可能会陷入悲观之中 , 再进入乐观状态需要假以时日 。
想想我们还算是好的 , 疫情三年 , 至少没遇到真正的停封 。 没抢过菜 , 没被要求不能下楼不能出小区 , 没遇到大规模排队做核酸……
啊呸 。 写到这里 , 我摸了摸书桌左手边的白墙 , 以示上一段话没说 。 不然 , 如此大话 , 可能会遭报应的 。
事实上 , 虽然能“门照出 , 步照散” , 徜徉在春光里 , 但网上看到疫情之下的种种资讯 , 也难免受到影响 , 所谓“同此凉热” 。
难免会联想到自己 , 假如有一天 , 也要经历疫区的人们所经历的 , 会怎样?
有人被困在小区 , 有人被困在家里……如果被困在一个地方每天都完全一样 , 十天二十天甚至更久 , 该怎么办?
是谁说 , 你的人生遇到任何的人、任何的事 , 都是该遇到的 , 是你的修行 。
疫情 , 也许就是这一代人应该遇到的吧 。
停封 , 就当是修行吧 。
也只能这样想了 。
如果因疫情、停封导致情绪低落 , 该如何应对?
想起毕淑敏写过一段话 , 是很好的方法论:
怎样度过人生的低潮期?
安静等待;
好好睡觉;
锻炼身体 , 无论何时好的体魄都用得着;
和知心的朋友谈天 , 基本上不发牢骚 , 回忆快乐的时光;
多读书 , 看一些传记 , 增长知识 , 顺带还可瞧瞧别人倒霉的时候是怎么挺过去的;
趁机做家务 , 把平时忙碌顾不上的活儿都干完 。
看到刘润(江湖人称润总)说:被封在家干什么呢?算了 。 写本书吧 。
然后 , 真的就在家写书了 。 估计这本书不久就会出版了 。
文章图片
这段时间 , 读了几本老人家写的书 。 一个作者85岁 , 另一个96岁 , 一男 , 一女 , 都是日本人 。 读完 , 特别感慨 。
之前 , 我若听说哪里有个长寿老人 , 第一个想到的是“ta平日的饮食” , 关注点落在“吃”上 。
前几天看到个视频 , 采访人员采访北京一位85岁老人 , 也是拍人家吃什么 , 说她家每天蒸杂粮 , 坚持了30年……我因为读了几本老人家写的书 , 就猜测北京那位长寿者的长寿 , 跟吃什么有关系 , 但不是关键因素 。
他们的书里 , 都没有提到饮食 。 一方面 , 是日本人平时吃得很健康 , 不足挂齿 。 另一方面 , 是他们有更重要的人生体验能够分享出来 。
他们的共同点:一直在工作 , 85岁 , 96岁仍然在工作;一直在学习 , 一位50岁还学了一门新语言 , 另一位80岁还学习电脑操作;他们的人生的态度都是 , “只要活着就有价值”……
回到今天的主题 , “如果困在一个地方每天都完全一样 , 你会怎么办?”看了一部拍摄于1993年的电影《土拨鼠之日GroundhogDay》 , 所感所想 。
疫情之下看这部喜剧片 , 简直太应景 。
“活在当下”是如今人人耳熟能详的生活态度 , 大概没有哪部电影能更好地诠释这四个字了 。
《土拨鼠之日GroundhogDay》的中心思想就是:活在当下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
- |在浙江台州观察隔离点,《致上海朋友的一封信》让阿拉安心暖心
- |姑娘用10万彩礼钱,“入股”买婚房,想在房本上加名,男方拒绝了
- 叫“媳妇”或者叫“老婆”已经过时了,现在流行这3种称呼.
- |女人最恨男人什么?
- 顾清俞|《心居》顾清俞和展翔分手:一个人如果不爱你,对她再好也没用
- 心理学|心理学:真正成熟的男人,都会在这4件事上保持低调,原因很简单
- |心居:顾昕与施源共同讲述了男人在婚姻中的悲哀
- |爱憎分明,也能够不讨好的星座,做人有骨气,不活在别人的眼光下
- |一起等待,春事常在
- |与男人相处,在3个时刻不联系,会让他对你“着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