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wCBN Friday Special丨A crave for knowledge: How China’s online platforms put price tag on content( 三 )


近年来 , 针对互联网版权问题的法律、法规也逐步得到完善 , 知识内容生产方的产品著作权益得到保护 , 人们对互联网上作品的版权意识不断提升 , 渐渐形成了互联网版权保护的社会氛围 。
不仅如此 , 在线知识付费行业的兴起 , 也与互联网技术的完善和普及分不开 。 我国移动互联网基础设施不断优化升级 , 已经建成全球最大的 4G 网络 。 加上5G技术的推广 , 彻底颠覆了人们以往的上网体验 。 提速与降费政策的实施不仅促进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的增长 , 也推动了移动终端的普及 。
诚然 , 随着大家付费意识的提高 , 带动了一大批“知识型”平台 。
中国最大的在线问答网站知乎 , 2021年总收入达29.993亿元 , 同比增长118.9% 。 2021年第四季度 , 月平均活跃用户达到1.033亿 , 同比增长36.4% 。 在音频平台喜马拉雅上 , 大部分付费客户都是年轻一代 。 据统计 , 2018年 , 80%以上的喜马拉雅用户年龄在35岁或以下 。 尽管喜马拉雅上的大部分内容是免费的 , 但仍然有很多人愿意为知识买单 。 2021年 , 喜马拉雅总营收增至人民币58.6亿元 。 其中订阅收入为29.9亿元 , 同比增长49.0% 。
个体愿意为知识买单 , 但当占据资源的平台发展为垄断 , 也暴露出了许多问题 。
近日 , 一则“中科院停用中国知网数据库”的消息引发网络热议 。 据报道 , 中科院相关工作人员确认这一消息属实 , 称原因在于知网的订阅费用连年上涨 , 已经突破千万元人民币的大关 。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4月25日在回复媒体网上留言时表示:已关注到各方面反映的知网涉嫌垄断问题 , 正在依法开展相关工作 。
事实上 , 因收费过高、不合理涨价问题 , 与知网暂停合作的学术机构并不是只有中科院一家 。 2016年1月武汉理工大学发布停用知网的通知 , 同年3月北京大学也曾贴出即将停用知网的通知 。 据统计 , 2012年至2021年的10年间 , 至少有6所中国高校发布公告暂停使用知网 , 停用原因均为知网涨价过高 , 无法和学校达成使用协议 。 而知网以低廉甚至免费的价格收录文章的做法 , 也招致批评 。 去年 , 年近九旬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退休教授赵德馨状告知网擅自收录其论文并收费 , 获赔70万元 。
人民网对此评论 , 知网主打知识服务旗号却坚持“收入挂帅” , 该调整了 。 平台运行必然需要成本 , 这可以理解 。 但也不该以高收入增长、高利润回报为最高追求 。 羊毛出在羊身上 , 不把羊拖垮是最起码的底线 。 公平交易的市场法则一旦损毁 , 那些损害公平的人肯定也不会有好前途 。 只惦记着每篇论文卖多少钱、每家高校收多少钱是急功近利 。
在服务读者上 , 除了知网 , 其他知识付费平台也应更显担当、多做贡献 , 在助力创新上抱有更多情怀、更高追求 , 如此方能行稳致远 。
(欢迎大家提供意见和反馈 , 请联系主播李莹亮:liyl@21jingji.com)
Executive Editor: Sonia YU
Editor: LI Yanxia
Host: Stephanie LI
Writer: Stephanie LI, ZHANG Ran, CHEN Zihui, XIE Kaishan
Sound Editor: ZHANG Ran, CHEN Zihui
Graphic Designer: ZHENG Wenjing, LIAO Yuanni
Co-produced by 21st Century Business Herald Dept. of Overseas News & SFC Audio/Video Dept.
Presented by SFC
编委: 于晓娜
策划、编辑:李艳霞
播音:李莹亮
撰稿:李莹亮、张然、陈梓慧、谢凯珊
音频制作:张然 、陈梓慧
设计:郑文静、廖苑妮
21世纪经济报道海外部 南财音视频部 联合制作
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 出品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