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博割完双眼皮后,我后悔了( 四 )


2021年12月上旬 , 多位网友私信萍安的微博:一位被李新宇修复成功的女生起头拉了微信群 , 搜集证据 , 打算起诉她 。 挣扎了一个礼拜 , 萍安“服软”了 , 她清空了社交媒体上和李新宇有关的讨论 , 主动联系了李新宇医院的售后院长 , 萍安几经周折要到了这位售后院长的私人电话 , 她恳求着想要不赔付20万的违约金 。
她犹豫着发送了父亲的诊断书 , 几番沟通对话后 , 对方回复:“积善行德 , 互不打扰 。 ”萍安的微信头像是一个女孩的背影 , 朋友圈背景图是一张全家福——她的父亲、丈夫、孩子以及曾经的她 , 面对镜头 , 大家都洋溢着发自内心的笑 。
医生和他的营销团队
在选择李博之前 , 刘锦还曾纠结过一位女医生 。 这位女医生的手术预约金是2000元 , 确定手术时间后 , 再补交8000元 , 她要求开发票 , 医生助理回复 , 发票只能开8000元 , 因为对预约金2000元的流向不解 , 面诊时她特地问了医生 , 医生答复 , “那个2000是给小助理的 , 小助理拉人很辛苦 。 ”
刘锦这时候才明白 , 这位一直在微信上和她联系的助理 , 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手术助理 。
在移动互联网还不发达的时候 , 医托盛行 , 他们用近乎欺骗的方法 , 劝引患者及家属 , 向患者及家属推介医疗服务或骗患者到一些无医疗资格的小诊所去看病 。 现在这群人 , 是医托的升级版:在社交媒体投放医生的成功案例吸引消费者——在和消费者的互动中帮医生营销立“人设”——雇水军引导评论风向——删除医生手术失败案例 。
比起医托 , 这群人更像营销团队 , 通过社交媒体在目标用户中高度渗透 , 推动性也更强 。
【李博割完双眼皮后,我后悔了】以前的医托只和医院互动 , 现在这群人会直接和医生联系 , 即使是公立医院的医生也不例外 。
“我真的希望能快点上岸 。 ”刘锦加了一个叫“一起上岸”的维权群叫 , 在考研圈 , 上岸是指顺利考取理想院校 , 但在医美圈却变成了手术后获得理想的样貌 。
(应受访者要求 , 文中刘锦、李博、萍安、李新宇为化名 。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