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情感咨询背后,有人把PUA当做工作( 三 )


|婚姻情感咨询背后,有人把PUA当做工作
本文图片

(图源:公众号@守护者计划 , 广东卫视截图)
像小溪说的那样 , 她并非不知道自己「根本没有能力解决问题」 , 有时劝咨询者「先妥协一下」也并非本意 , 「如果是我自己遇到伴侣动不动就暴怒或者冷暴力 , 我可能直接收东西走人了 , 怎么可能继续和他待在一起」 。
但没有办法 , 只有咨询者持续有这种困扰 , 并持续付费不跑单 , 小溪才有可能获得提成收入 , 这门「咨询、付费、解惑」的生意也才能维系下去 。 一旦客户总数和服务单量累积到一定区间 , 小溪会得到升职奖励 , 会从「初级咨询师向资深、高级、专家甚至总监级别晋升」 。
而衡量这些新手级咨询师和专家级咨询师的唯一标准 , 就是他们的绩效考评和收入水平 , 并非是否拥有能够「为用户解决情感问题」的能力 , 以及他们在沟通「说真话」的道德感 , 还有在工作时对客户的共情程度和投入程度 。
|婚姻情感咨询背后,有人把PUA当做工作
本文图片

自然而然地 , 和小溪一样的年轻咨询师们逐渐达成一种共识:这份工作本身不需要被「从事它的人」热爱 , 也不需要遵守所谓的道德 , 因为道德感「没用」 。
英国社会学家、思想家齐格蒙特·鲍曼在《工作、消费主义和新穷人》里解释过这种变化 , 当劳动者感受到这种趋势时 , 他们会本能选择漠视自己所做的工作的道德感 , 并不在乎自己「是否热爱工作内容」本身 , 争取盈余(也就是工资收入)成了他们唯一能够获得尊严、价值的方式 。 这就把人对自由的渴望不可逆地转向了消费领域 , 并随之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现代社会的后续发展 , 从生产者社会转为消费者社会 。
而消费者社会正是鲍曼笔下的「咨询和广告的天堂」 , 是预言家、算命先生、贩卖魔法药水的商人和点金术士的沃土 。 这似乎预示了亲密关系不得不走向商业化的终局 , 而这场商业化进程中 , 欺骗、矫饰是必然的 。
改革开放三四十年前后 , 大众婚恋观的巨变与突进 , 与几代人共同面临的「亲密关系的焦虑」是相伴而生的 。 在狂飙突进的转型期 , 任何亲密关系包括婚姻、爱情都显得尤为脆弱 。 这种脆弱需要一片缓冲土壤来做承接 , 于是大众需求在「情感咨询、婚姻修复」等关键词中找到了停泊点 , 进而催生了行业发展 , 也让行业走向更高程度的商业化 。
而商业化进程摧枯拉朽时 , 他们欺骗的不只是咨询者 , 还有被莫名卷入的年轻的咨询师们 。 在一场场的婚姻情感咨询中 , 他们所扮演的角色更接近一种统一的、模板化、流程式的「机器语言」 , 而不是「具备主观能动性和差异化的人性语言」 , 更接近工厂时代「流水线作业」的特征 。
|婚姻情感咨询背后,有人把PUA当做工作
本文图片

学者刘海平在研究中引述劳工领域研究者克里斯蒂安· 马拉奇在《资本与情绪:语言经济的政治》中的表述 , 更深层地解释了这种后福特时代流水作业的本质——
作为新技术工人的年轻情感咨询师们 , 他们的技术就是「和咨询者沟通的语言」 , 他们不是某个领域的专业 , 而是多才多艺、适应性极强的人 , 他们是被训练成「能够应付和满足咨询者一切需求」的劳动者 , 生产出看似不同、其实全部来源于「话术大全」的语言商品 , 就像小溪每天对着「语录手册」依葫芦画瓢儿那样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