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大健康”VS“小产品”,倍轻松、SKG的“年轻”生意经( 二 )


今年麦肯锡发布了一份《健康消费图鉴》 , 指出有超过60%的中国消费者在日常生活中视健康为头等大事 , 而这个比例在美国是37% , 在日本是14% 。 而26岁至30岁左右的90后成为真正的养生主力 , 有超过7成的90后年轻人把健康看得最重 。
也正是受到有购买力的年轻人喜爱 , 这些年国内按摩仪行业涌现了一批“高质量”玩家 。
受困于年轻人的按摩仪品牌们
一边是王一博 , 一边是肖战 , 你选谁?这是目前国内两家头部按摩仪品牌的代言人 , 一个是SKG一个是倍轻松 。
从代言人的选择就能看出 , 他们都将目光聚焦在年轻人群体 。 从产品功能上来说 , 按摩仪其实是个“老产品” , 技术原理上依旧还是推、揉、捶、捏;从产品属性上来说 , 它依旧是“中老年产品” , 为什么这些产品又能成为年轻人的新宠呢?
其一 , 长期以来传统按摩仪产品都在给人一种笨重的印象 , 再加上实在难称“好看”的外表 , 让不少喜爱时尚的年轻人敬而远之 , 但SKG、倍轻松等品牌 , 在给他们换了个“马甲”后 , 画风就变了 。
品牌“大健康”VS“小产品”,倍轻松、SKG的“年轻”生意经
文章图片

更好看、更轻巧、更便利 , 总之就是怎么贴近年轻人喜好怎么来 , 特别是需要符合年轻人“颜值即正义”的审美 , 当然年轻人热衷的科技属性也不能落下 , 在品牌方的理念中 , 他们已经不再只是单纯的按摩仪 , 而是智能可穿戴设备的一员 , 如SKG给自己的定位就是“未来穿戴” 。
品牌“大健康”VS“小产品”,倍轻松、SKG的“年轻”生意经
文章图片

其二 , 就是找一个流量担当了 , 毕竟面对年轻人他们是最尖锐的“武器” 。 当然 , 对于品牌方而言 , 这也是双赢 。 像SKG在2020年10月签下王一博成为其品牌代言人 , 当年双十一就创造了开售仅1分钟 , 王一博定制款系列颈椎按摩仪累计销量超10万台的成绩 。 去年5月倍轻松找到肖战代言 , 6月倍轻松按摩器零售额同比增长就达到194% 。
其三 , 则是“疯狂营销” , 只能说品牌方相当具备网红产品的自觉 , 哪里有流量 , 就出现在哪里 , 从《乘风破浪的姐姐》到《向往的生活》 , 营销之战赚足了眼球 。 通过倍轻松的财报数据能看到 , 其营销费用从2020年的3.33亿元增长至2021年的4.85亿元 , 增幅达45.6% 。
但是 , 逐渐品牌方的“三板斧”开始失效了 。 倍轻松最新财报数据显示 , 2022年一季度出现了“盈转亏” , 营收2.5亿元 , 同比增长15% , 归母净利则亏损988.98万元 , 同比减少189% , 毛利率再滑2.8% 。 从上市初的115亿市值到2022年5月20日收盘 , 市值仅剩28.71亿 , 倍轻松“一点也不轻松” 。
余树是一名自媒体写手 , 大部分时间都是坐在电脑前码字 , 没有意外“肩颈腰”的问题同样困扰着他 , 不过他却没有选择使用按摩仪“那种按摩肩颈的 , 按腰的 , 都有体验过 , 甚至还给家里老人买过 , 但除了一开始用了两次后 , 早就在角落里吃灰了 , 相比按摩仪 , 我还是比较喜欢去泡脚 , 虽然两三次的费用就足够买一台比较好的机器 , 可到底还是人按起来比较舒适 。 ”
「中国青年研究」在2020年曾发表过一篇名为”当代年轻人为何对健康如此焦虑“的文章 , 其中提出“年轻人对养生消费的想象 , 是认知与行为的失衡 , 品牌通过广告营销向受众描绘出理想形象与幸福的生活状态 , 激起消费者的想象 , 或许只是虚幻的自我提升感 。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