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秀华|在这里,我又敢有梦想了( 二 )


读诗的人不是粉丝 , 更像知己 。
透过诗歌和评论 , 人们交换想法 , 彼此打气 。
他们讨论无爱的婚姻 , 究竟该及时止损 , 还是将错就错 。
余秀华|在这里,我又敢有梦想了
本文图片

他们感慨爱与被爱都应该是一种幸福 。
余秀华|在这里,我又敢有梦想了
本文图片

他们看清现实 , 也希望打破现实 。
他们解读生活 , 也试图挑战生活 。
不乏有人成为韩仕梅真正的朋友 。
他们没有见过面 , 不会频繁聊天 , 但彼此记挂着 , “抚慰过伤痛 , 共享过快乐 , 分享过经历 , 就好像看到对方的人生一样 。 ”
韩仕梅越来越觉得 , 茫茫人海中 , 自己并不是一个人在前行 。
写诗给她的生活带来了转折 。 去年年末 , 她被邀请作为女性代表 , 登上联合国的舞台 , 讲述性别困境和打破偏见的经历 , 这是她“做梦都没敢想的事情” 。
当她站在演讲台上 , 被台下无数双期待的眼睛注视着的时候 , 她丝毫没有惶恐 , 反而生出了几分骄傲 。 她想起了少女时代的自己 , 成绩优异 , 总能收获老师和同学的赞誉 。
余秀华|在这里,我又敢有梦想了
本文图片

与此同时 , 她更坚定了离婚的念头 , “年纪大怎么了 , 我也有爱的权利 , 被爱的权利 。 ”
过去 , 她害怕面对异样的目光与谴责 , 无法逃离 。
如今 , 诗歌和知己成为她的勇气 , 她开始相信自己不必继续被困于囹圄 。
她想追求真正想要的人生 , 作为个体 , 而不是谁的女儿、谁的妻子、谁的母亲 。
虽然离婚尚未成功 , 但她的心境早已变了 。
余秀华|在这里,我又敢有梦想了
本文图片

她在诗里写下 , “我已不再沉睡 , 海浪将我拥起 。 ”
恰如那句 , “我本可以忍受黑暗 , 如果我不曾见过光明 。 ”
02
生活中 , 当人们遇到坎坷时 , 多少会冒出认命的想法 , 不愿相信也怯于探索别的可能 。
幸好 , 总有不服输的人愿意跳起来试试 , 也总有人愿意拉他们一把 , 比如李瑞芬 。
李瑞芬正在快手上当老师 。
特殊的是 , 她的"学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孩子 , 而是普遍年龄在35岁至65岁 , 地处偏远地区的成年文盲 , 以及没有受过教育的农村妇女 。
有个数据值得关注 。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 , 我国文盲人口比例为2.67% , 即依旧有3755多万人并不识字 , 更谈不上写字、读书了 。
他们的出现是时代留下的遗憾:
年幼时 , 家境贫寒 , 读不了书;
稍年长 , 忙于家庭与农务 , 没空回学校;
再之后 , 就算想学 , 也不知道该去哪学 。
然而 , 伴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 , 不识字的窘迫越来越频繁地影响着他们 。
给孩子开家长会 , 不会签名 , 只好假装手上有伤 , 糊弄过去;
陪女儿定婚宴 , 看不懂菜谱和名单 , 又怕在亲家跟前露怯 , 不得不找借口掩饰;
出门买东西 , 看着路牌也找不到路 , 好不容易找到地方了 , 价牌也看不明白;
想找份工作 , 看着电线杆上密密麻麻的小广告 , 根本不知道自己需要哪个;
他们拿着手机 , 不知道怎么通过键盘打出自己的名字 , 更没法与人交流......
对文字的认知缺失 , 让他们四处碰壁 , 和社会产生了巨大的鸿沟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