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境恋人,触不到的600天:时间距离双重考验,感情还能否继续( 二 )


2020年10月 , 天宇27岁生日 , 在广州的家人、朋友给她操办得很隆重 。 远在香港的男方却反应冷淡 。 天宇像平常的情侣一样闹了情绪 , 然而 , 他并没有像往常一样接住 。 或者 , 也不打算接 。
轮到天宇做那个紧张的人 。 她开始每天刷开关的动向 , 关注新闻 。 此时 , 男方已经不怎么回复微信 , 天宇只好每天给他写一封邮件 , 告诉他自己每天做了什么 。 无可挽回的情感越来越冷 , 男方每天都会阅读邮件 , 但从来只回复两个字:“看了” 。
等到2021新年 , 男方终于摊牌 。 他讲 , 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开关重聚 , 感情已经“没有希望” 。 信心被耗尽的天宇 , 一时竟想不出任何反击的说辞 。
根据《香港的女性及男性-主要统计数字》(2020年出版) , 与前一年相比 , 2020年 , 香港男性与内地女性结婚的比例降低86.5% , 香港女性与内地男性结婚的比例降低77.3% 。 分离不断消耗着跨境情侣的亲密感 。 相比于情侣 , 对于已经结婚的跨境夫妻来说 , 分手远不是问题的答案 。 即使600天没见 , 肩上的责任也会箍住彼此 , 情况更为复杂 。
在分隔的第七个月 , 在香港工作的阿文收到妻子的微信消息 。 对方告诉他 , 自己的抑郁情绪很严重 , “有一瞬间甚至想带着孩子一起消失在这个世界 。 但是看疫情的架势 , 即使如此 , 等到阿文归家 , 连头七都赶不上 。 ”
阿文瞬间崩溃 。 他在办公室拨打微信语音电话过去 , 无人接听 。 妻子住在深圳 , 一个人负责带两个女儿长大 。 大女儿读小学 , 需要有人辅导作业 , 小女儿不满一岁 , 尚在母乳喂养 。 妻子每天只能睡四个小时 , 即使睡着了也频频做梦 。 忙碌的育儿和生活 , 让缺乏支持的妻子不可避免地陷入产后抑郁之中 。
可阿文除了困在香港赚钱什么都做不了 。 他说 , 自己像是一个住在手机里的人 , 每天发过去“不痛不痒”的问候 。 这更激怒了妻子 , 劳累的时候 , 她总发微信埋怨阿文“站着说话不腰疼” 。 长期分隔两岸 , 是阿文和妻子不得已的选择 。
疫情导致封关当天 , 妻子正好坐完月子 , 一家人陪同妻子的父母在广东揭阳老家筹备除夕夜 。 听到封关的消息 , 在香港上班的阿文连夜开了300多公里到深圳 , 随后坐地铁返回香港 。 他怕失去工作 。
|跨境恋人,触不到的600天:时间距离双重考验,感情还能否继续
本文图片
距离与陌生感
担心妻子的精神状态 , 阿文向老板请了三十天的无薪假 , 在深圳隔离十四天后见到了对方 。 之前 , 他想象自己冲上去一把抱住妻子 , 安慰她:好久不见 , 你辛苦了!可陌生感让他伸不出胳膊 。
他说不清妻子是害羞还是冷漠 , 只能确定她瘦了 , 憔悴 。 他伸出胳膊搂了一下对方 , 不敢冲动 。 没变的只有孩子 , 大女儿朝自己张开双臂跑过来 , 妻子随即掏出手机录下一条短视频 。 在孩子面前 , 一家人暂时恢复和谐 。
距离也让宁秋陷入了陌生感 。 下午六点 , 给女儿打视频电话时 , 宁秋看见快两岁的女儿已经叫着“爸爸”、“奶奶”、“爷爷” 。 “mama”这两个音节偶尔会在女儿摆弄玩具时 , 从她的喉咙里发出来 , 不带感情 。 那只是两个无意义的音节 。 一瞬间 , 宁秋心里闪过一句现代诗:“我在这头 , 孩子在那头 。 ”
她没想到 , 乡愁的滋味竟藏在女儿的咿呀学语里 。
2020年8月份 , 女儿满5个月以后 , 30岁的宁秋在香港找到一份高校教职工作 。 为了抓住工作机会 , 她做了取舍 。 她没有给女儿实行母乳喂养 , 打算每天往返香港与位于口岸的家 , 通勤时间一小时左右 。 刚到港时 , 隔离政策已经生效 , 但她有信心等到冬天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