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跨越3000公里追寻,只为独居老人定制专属团圆……

“一年月色最明夜 , 千里人心共赏时 。 ”中秋佳节又至 , 天上明月 , 人间团圆 , 被词人诗哲反复歌咏的圆月 , 象征着圆满 , 也象征着广大民众希冀的生活目标和特别追求的人伦境界 。
当下中国 , 人口流动频繁 , 成千上万的年轻人为了理想和追求 , 漂泊异乡 , 无法在堂前尽孝 , 膝下承欢 。 拨通电话 , 父母会说他们很好 , 并嘱托你在外注意安全;寄送月饼 , 爷爷奶奶会说他们不需要 , 留着寄送给亲戚朋友……父母祖辈总是最贴心的 , 怕麻烦到我们 , 虽然他们期待我们的嘘寒问暖 , 期待我们的关怀和照顾 。
老人|跨越3000公里追寻,只为独居老人定制专属团圆……
本文图片
在中秋这个特殊节点 , 我们不妨探讨下年事渐高的祖辈、父辈到底需要什么?
答案并不唯一 , 有些老人社交生活圈子广 , 他们善于交际 , 会去跳广场舞释放能量 , 个别身体状况良好的甚至去足球场、篮球场一展身手 , 还有些会去往诗词社彼此切磋教学相长 , 甚至结伴旅行踏遍名山大川 , 享受惬意人生 。
有些老年人喜欢独处 , 钓鱼可以一整天不挪窝 , 临摹字帖终日不辍;有些学会网络对弈的 , 纹枰上洞悉奥妙;有些闭门谢客 , 专注学问 , 学问在耄耋之年突飞猛进 。
有些老年人对儿孙辈的依赖却日益加强 , 疾病侵扰 , 让他们健忘、羸弱;摆弄不好智能机 , 让他们无法独自去医院求诊;公共交通上也会遭遇种种不便 , 子孙辈必须充当他们出行的眼睛、拐杖 。
当然 , 也有些老年人跨越了数字鸿沟 , 积极拥抱新媒体——山东枣庄峄城农村厨师王冬厨艺精湛 , 走红B站;华中师范大学戴建业教授段子式趣味讲解古诗被动出圈 , 坐上短视频风口;“北海爷爷”则充分展示了精致人生 , 优雅不是官方人设 , 而是生活仪式感 , 且与年龄无关 。
对儿孙辈来讲 , 平时疏于联系的应加强沟通和关心 , 定期电话问候 , 时不时上门扛米送油 , 监督他们每年一次的例行体检 , 满足祖辈的日常生活需求和情感依赖;关系相处融洽的也应该正视老人群体独有的精神需求 。 有时候应该停下来 , 听下祖辈的故事 , 无论是絮叨的还是断片式的 , 多倾听下他们 , 理解他们的需求 , 甚至协助他们弥补内心的缺憾 。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 理解祖辈 , 从接纳他们的过往 , 接纳他们独有的精神世界——他们的甜蜜、缺憾开始 。
今年中秋 , 欧派家居便给大家奉上这样一部情感短视频《寻脸启事》 , 外公珍而重之挂在新装修的客厅里的结婚照 , 合影中外婆的容颜被洪水浸蚀 , 照片残损;有心的外孙女夫妇致力于寻找外婆的“脸” , 通过真人比对、AI大数据合成、外婆家乡乡亲五官拼凑PS , 却始终谬以千里……最终 , 在当年拍结婚照的前县城摄影师梁师傅的帮助下 , 终于如愿找回了外婆的“脸” , 也帮外公找回了与外婆的专属记忆 。
中秋之夜 , 外公拆外孙女寄过来的中秋节礼物 , 画外音是他们的通话内容——“……外公什么都不缺……” , 但当画面定格在那一张新洗出的旧年结婚照上 , 值得追忆的似水年华仿佛枯萎的玫瑰再度绽放 , 外公的一句“好久不见” , 结束了故事 , 但弥散的余绪里 , 我们都感知到外公那一刻的深情与寄寓 。 定格的“团圆照” , 是他独有的幸福、甜蜜、缺憾、悲伤 。
老人|跨越3000公里追寻,只为独居老人定制专属团圆……
本文图片
爱 , 对于我们究竟是什么?是陪伴 , 是倾听 , 是给予 , 是满足 , 抑或是其他?都是 , 但是我们容易爱得“自私” , 我们付出的都是自己认为给予家人最好的爱 , 但却并不是家人内心最渴求的爱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