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樟柯 贾樟柯新作《一直游到海水变蓝》口碑塌房,背后6大原因值得深思

(原创文章,欢迎阅读,抄袭洗稿必究)
文|诸神的恩宠
9月19日,贾樟柯新作《一直游到海水变蓝》正式公映 。
目前,该片豆瓣评分6.9,远低于贾导其他电影的评分 。
贾樟柯 贾樟柯新作《一直游到海水变蓝》口碑塌房,背后6大原因值得深思
文章图片
多年前,看过贾樟柯的《小武》,很喜欢 。前段时间,又写过一篇关于他的文章,所以对这部纪录片满怀期待 。
纪录片里,四代作家以口述历史的方式,接力讲述了中国72年间的社会变迁 。
在电影院看的时候,边看,边做笔记 。
然而,看完有些失望 。该片形式大于内容,从头到尾,没有一个点打动我 。
一个访谈里,贾樟柯说,有一天自己拍累了,就不拍了 。
如今的贾樟柯,真的是“廉颇老矣”吗?
可能是 。也可能不是 。
看完这部纪录片,我总结了以下6点观后感 。
贾樟柯 贾樟柯新作《一直游到海水变蓝》口碑塌房,背后6大原因值得深思
文章图片
01脚本问题
贾樟柯的作品,在国外频频拿奖,在国内口碑也相当好 。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他的电影,剧本都是他自己写的 。贾樟柯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文学功底相当好 。
他的剧本,说人话 。
看这部纪录片时,特意留心了编剧 。银幕上,出现了两位脚本作者 。一位是贾樟柯,一位是万佳欢 。
贾樟柯 贾樟柯新作《一直游到海水变蓝》口碑塌房,背后6大原因值得深思
文章图片
万佳欢是《中国新闻周刊》采访人员 。该杂志隶属于国侨办 。
该杂志读者对象是,“有一定知识水平、对社会的主流问题比较关心、收入在中层的人”,读者结构为“官员、中层经理、知识分子、大学生 。”
很显然,该杂志的受众是精英人群 。
十年前,我没少看这本杂志 。虽然我并不属于精英群体 。
一部电影,编剧是两个人,必然会有意见分歧 。
根据万佳欢的背景,结合《中国新闻周刊》的受众特点,能推断出两点:
第一,这部纪录片,可能是“命题作文” 。
第二,它的受众,是精英人群 。
也就是说,这不是一部贾樟柯说了算的电影 。
贾樟柯 贾樟柯新作《一直游到海水变蓝》口碑塌房,背后6大原因值得深思
文章图片
明白这一点,以下两个问题就能说得通了:
为什么这部纪录片姿态比较高?
为什么前30分钟充满主旋律味道?
从整体看,这部作品是坍塌和断裂的 。
“命题作文”里,掺杂太多其他因素,留给贾樟柯发挥的余地不多,作品出现多处硬伤,也就不奇怪了 。
02线索跳跃
该片的主线,是不同历史时期的四位作家:马烽、贾平凹、余华、梁鸿 。
他们串联起全片18章内容 。
然而,四位作家之间并未构建起乡村文学的脉络 。甚至可以说,和文学没啥关系 。
第一章,叫“吃饭” 。
最先“出场”的,是山西老作家马烽 。
贾樟柯 贾樟柯新作《一直游到海水变蓝》口碑塌房,背后6大原因值得深思
文章图片
他是五十年代山西文联主席,写过《吕梁英雄传》,已经故去 。
他的故事,由乡亲和女儿代为讲述 。核心是,马烽是如何改变贾家庄的 。
马烽带领乡亲治理盐碱地等情节,很真实,但和文学无关 。反而让人怀疑,误入了央视《致富经》片场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