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龄 王昌龄这首诗,戳中很多无知少女的心,不愧为了千古名作( 二 )


第三句“忽见陌头杨柳色”,是全诗转关 。陌头柳色是最常见的春色,登楼览眺自然会看到它,“忽见”二字乍读似乎有些突兀 。关键就在于这“陌头杨柳色”所引起的联想与感触,与少妇登楼前的心理状态大不相同 。“忽见”,是不经意地流目瞩望而适有所遇,而所遇者——普普通通的陌头杨柳竟勾起她许多从未明确意识到过的感触与联想 。
“杨柳色”虽然在很多场合下可以作为“春色”的代称,但也可以联想起蒲柳先衰,青春易逝;联想起千里悬隔的夫婿和当年折柳赠别,这一切,都促使她从内心深处冒出以前从未明确意识到过而此刻却变得非常强烈的念头——“悔教夫婿觅封侯” 。这也就是题目所说的“闺怨” 。
王昌龄 王昌龄这首诗,戳中很多无知少女的心,不愧为了千古名作
文章图片
本来要凝妆登楼,观赏春色,结果反而惹起一腔幽怨,这变化发生得如此迅速而突然,仿佛难以理解 。诗的好处正在这里:它生动地显示了少妇心理的迅速变化,却不说出变化的具体原因与具体过程,留下充分的想象余地让读者去仔细寻味 。
短篇小说往往截取生活中的一个横断面,加以集中表现,使读者从这个横断面中窥见全豹 。绝句在这一点上有些类似短篇小说 。这首诗正是抓住闺中少妇心理发生微妙变化的刹那,作了集中的描写,从而从一刹那窥见全过程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