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醒年代|活在《觉醒年代》的续集,与有荣焉!

今日 , 想聊一聊《觉醒年代》这部“yyds”的历史题材神剧 。
因为今日 , 吾辈就活在《觉醒年代》的续集里 , 以吾人之青春 , 柔化地球之白首!
在这部剧中 , 陈独秀先生提出了对当代中国新青年的六个标准 , 与毛泽东先生提出的“健壮的而非体弱的” , 共同成为了未来青年努力的七个方向 。
觉醒年代|活在《觉醒年代》的续集,与有荣焉!
本文图片
两位先生所列的七大标准 , 是当代中国新青年「应有」的样子 。 而我作为《觉醒年代》的忠实观众 , 在先生后也有六个新的感悟 。
这六句 , 是我对这部剧的观后感 , 也是自觉这部剧能够受到大众喜爱的、最具魅力之六处 , 同时也是我对自己提出的六点约束 , 在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里 , 想与先生们、与大家一起分享——
包容的而非狭隘的
很多人初见剧中辜鸿铭教授时 , 会觉得先生有些许“顽固” 。 但是对于这种矛盾 , 编剧并没有以两学派间的“你死我活”作为「觉醒」的落点 , 而是反复强调——
君子和而不同 。
在陈独秀与陈延年讨论新旧思想之争时 , 陈先生也曾表示:争论不是敌我之分 , 而是一种进步 。
觉醒年代|活在《觉醒年代》的续集,与有荣焉!
本文图片
而当陈独秀先生最终离开北大时 , 曾与其论战的黄侃先生和辜鸿铭先生也前来送行 。
辜鸿铭先生问道:“君去也 , 还斗否?” 陈独秀先生回:“一息尚存 , 战斗不止 。 ” 最后二人互道珍重告别 。
觉醒年代|活在《觉醒年代》的续集,与有荣焉!
本文图片
何为「觉醒」?在新旧交替中做出选择、在交锋的辩论中做出定夺 , 便是觉醒 。
但是做选择 , 并非必须以“鱼死网破”为代价和目标 。
因为君子之交 , 君子之坦荡 , 便是有胸襟、不狭隘 , 以更多元的视角 , 尊重对立的信仰 。
例如在当代 , 很多人经常会容貌焦虑、身材焦虑 , 可美不应该是单一的 。 美应该是包容的 , 是万千的 , 是和而不同的 。
新的青年 , 思想可以是包容的而非狭隘的 , 这是其一 。
理性的而非疯狂的
剧中多次出现学生、工人聚众讨论的情境 , 可以算是现在“微博评论”的雏形 。 那个时候虽然没有网络 , 但是人云亦云、情绪感染的现象仍旧存在 。
当北大学生集体要求解雇辜教授时 , 蔡元培先生劝慰道:“做学问的 , 不能人云亦云 。 ”
觉醒年代|活在《觉醒年代》的续集,与有荣焉!
本文图片
而当北大学生想要拼死营救被捕同学时 , 蔡先生也教导学生要明事理 , 不要做乌合之众 。
觉醒年代|活在《觉醒年代》的续集,与有荣焉!
本文图片
有人说 , 我们已经步入了“后真相时代”——客观事实让位于主观情感 , 不再追求真相 , 而更注重情绪上的认同 。
但辜鸿铭先生在《中国人之精神》演讲中说 , 中国人身上有一种独特的品质 , 那就是温良 。
觉醒年代|活在《觉醒年代》的续集,与有荣焉!
本文图片
所以 , 后真相时代可能恰恰就是因为我们温良、我们共情 , 我们在乎真相到底是什么 , 才要通过一次次的质疑 , 来抵达真相 。
但是仔细想想 , 除了情绪 , 我们是不是还可以做更多?
比如 , 除了痛骂“鸡娃”是一种暴力 , 我们是不是也可以继续追问:鸡娃背后的原因到底是什么?是家长的教育观念出了问题?还是不合理的市场竞争在作祟?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