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大事》票房破9亿,丈夫看完却对我说:“老婆,这3件事要早做决定”( 二 )


这是医学现实 , 也是自然规律 。 但如何选择 , 取决于我们对待生死的态度 。
医学博士陈作兵的父亲患了恶性肿瘤 , 发现时已是晚期 。
陈作兵深知疾病的结局 , 他遵从父亲意愿 , 放弃一切治疗 , 将父母送回乡下 。
“让父亲从容度过一段舒心的日子就好 。 ”
父亲在母亲的陪伴下 , 吃喜欢的食物 , 和老友聊天 , 养花种菜 , 读书、晒太阳 。 一年后 , 老人安然离世 。
|《人生大事》票房破9亿,丈夫看完却对我说:“老婆,这3件事要早做决定”
本文图片

图片来源:全景视觉
这位父亲是幸运的 , 不仅因为他有一个医生儿子 , 更因为他对死亡的坦然接纳 , 让自己在平静中走完生命的最后一程 。
尼尔·唐纳德说:“人类的一切行为选择都来自两个理由:爱和恐惧 。 与恐惧的对抗无法战胜恐惧 , 唯有爱才能战胜恐惧 。 ”
亲人之间最好的爱不是为你倾尽所有 , 而是感同身受 , 相互体谅 。
与其让亲人背负内疚做选择 , 不如自己给自己先拍板:
疾病面前 , 比起尽力而为 , 更重要的是量力而行 。
多一点爱的陪伴 , 胜过一切灵丹妙药 。
|《人生大事》票房破9亿,丈夫看完却对我说:“老婆,这3件事要早做决定”
本文图片

体面告别 , 不失尊严
看到过这样一句话:“既然人不能选择生 , 请让我选择有尊严地死 。 ”
然而 , 这样的愿望常常是奢望 。
一位ICU医生讲述过一位患者的故事 。
父亲慢病终末进入昏迷 , 本可以无痛苦地正常死亡 , 但在几个儿子一再坚持抢救下醒来 , 又在ICU熬过了16个月的痛苦时光 。
“让我死 。 ”在一年多的时间里 , 父亲一再地写下这三个字 。 他的气管被切开 , 浑身上下插满管子 , 无法说话但意识清醒 , 每天在沉默中抗争 , 只希望早一点结束生命 。
医生也曾反复向家属交代 , 这样延长生命毫无意义且患者活得极度痛苦 。
儿子们说:“拔掉呼吸机我们做不出来 。 我家有厂不差钱 , 亲戚们都说要救 , 我们不能没有老爸……”
理由都很充分 , 但唯独没有考虑过父亲的痛苦 , 更没在意过父亲的意愿 。
|《人生大事》票房破9亿,丈夫看完却对我说:“老婆,这3件事要早做决定”
本文图片

图片来源:全景视觉
这让我想起了一个人——罗点点 。
她曾是医生 , 在婆婆临终是否用呼吸机这个问题上 , 一家人陷入两难 。 最后 , 家人们支持了她的决定:撤掉呼吸机 。
婆婆去世后 , 她也常常自责 , 直到整理遗物发现婆婆在一个小本子上写着:“在生命的尽头不希望被过度抢救 。 ”
罗点点这才释然 。
自此 , 罗点点下定决心 , 要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把死亡的权利交给本人 。
她创办了“选择与尊严”公益网站 , 为中国人做出了第一份生前预嘱样本——“我的5个愿望”:
1. 在生命末期需要什么样的医疗服务?
2. 要不要使用心肺复苏和呼吸机等生命支持系统?
3. 在情感上需要别人如何对待自己?
4. 希望家人和朋友如何看待自己的死亡?
5. 谁来做我签署这份文件的见证人?
这份生前遗嘱体现了对人的充分尊重 , 帮助人们实现“有尊严地离开人世”的愿望 。
|《人生大事》票房破9亿,丈夫看完却对我说:“老婆,这3件事要早做决定”
本文图片

图片来源:全景视觉
一位70多岁的老年人说:
“有这个真好 。 我就希望在我生命垂危时 , 家人尊重我的意愿 , 不要给我插满管子 , 让我安安静静地离开比什么都强 。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