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林夕亭|婆婆要求儿媳从娘家滚回婆家,被儿子怒斥:滚回来被你欺负吗?( 二 )


诚如周国平所说:“我相信 , 一个历尽坎坷而仍然热爱人生的人 , 他胸中一定藏着许从痛苦中提炼的珍宝 。 ”
反观前文中的阿金 , 他就没有向苦难屈服 , 而是勇敢迎了上去 , 从中提炼出了“护妻不会有错”的珍宝 , 借此摆脱苦难之后 , 他必然会比以前更加热爱人生 。
对待苦难的方式 , 涵盖着人格问题 。周国平说:“苦难是人格的试金石 , 面对苦难的态度 , 最能表明一个人是否具有内在的尊严 。 ”
他拿“失恋”做的比喻很好地说明了这个问题:只要失恋者真心爱那个弃他而去的人 , 他就不可能不感到极大的痛苦 。 但是 , 同为失恋 , 有的人因此自暴自弃、萎靡不振;有的人为之反目成仇 , 甚至肆意报复;有的人则怀着自尊和对他人感情的尊重 , 默默承受着痛苦 , 这些人之间便有人格上的巨大差异 。
有的人认为人格是一成不变的 , 觉得不同人面对苦难时的态度 , 说明他本身就是某种人格的人 。 其实这样理解是错误的 , 因为“面对苦难的态度”是可以有自己选择的 , 就拿上面提到的失恋来说 , 没有人规定说你必须自暴自弃或肆意报复 , 也没有人规定说你必须独自承受痛苦 , 具体用哪种态度去面对 , 在于自己的选择 。
周国平认为 , 一个人不论遭受怎样的苦难 , 只要他始终警觉着“他拥有采取何种态度的自由” , 并勉励自己以一种坚忍高贵的态度承受苦难 , 他就比任何时候都更加有效地提高着自己的人格 。
这方面的道理 , 我们可以参考“身残志坚”一词去理解 , 比如失聪的贝多芬 , 失明失聪的海伦·凯勒 , 婚姻不幸的托尔斯泰等等 , 他们的遭遇都是不折不扣的人生苦难 , 倘若他们选择用自暴自弃的态度去面对 , 就不可能有后来的成就 。 这并不是说我们要感谢苦难 , 人生没有苦难当然最好 , 但如果我们不得不去面对苦难 , 就应该选择最有利于我们的态度去面对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