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沐青谈|深圳最后一个P2P大佬被抓,4500亿平台轰然倒塌!( 二 )


当时互联网风头正盛 , 周世平想通过互联网 , 来做网络贷款 。
2008年 , 将近40岁的周世平 , 带着2个兼职和2个全职的技术人员 , 在深圳一处18平米的民房里 , 搞开发 。
深圳罗湖区有一条路叫红岭路 , 当时盘踞了不少大资金 , 在那里的证券营业部炒股 。 周世平将公司的名字 , 命名为红岭创投 。
2009年 , 红岭创投网贷平台正式上线 , 成为深圳最早的P2P公司 。
当时中国的互联网金融一片空白 , 交易量也非常之少 , 并不是一个大行业 。
红岭创投成立时间早 , 竞争并不激烈 , 获客的成本也很低 。
但搞贷款 , 这是一件非常专业的事 。 周世平只是一个高中生 , 不懂金融 , 也不懂风控 , 对于金融知识 , 除了炒过十几年股 , 没有其它经验 。
2010年 , 时任人民银行副行长的刘士余 , 带队调研红岭创投 。
考察期间 , 刘士余问周世平:老周你是什么学校毕业?
周世平答道:我是高中毕业 。
刘士余又追问道:那你有没有在传统银行待过?
周世平回复道:没有!
刘士余立马说:老周 , 你胆子也太大了!
可能是无知者无畏 , 周世平无法理解 , 作为金融专业人士的刘士余 , 会如此惊奇地看待他从事的业务 。
周世平根本没有想到的是 , 一个突如其来的风口即将刮起 , 而他却刚好站在了风口正中央 。
2013年 , 余额宝等互联网金融平台上线 , 凭借其庞大的用户体量 , 彻底带火了互联网金融的概念 。
一夜之间 , 几千家P2P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 。
周世平突然发现 , 以前一个年化25%收益的5万元标的 , 最少要3天才能投满;现在只要一放出来 , 立马被秒杀 。
2013年 , 红岭创投一年的交易额达到了22亿元 , 比红岭创投前几年的成交总额还多 。
风来了 , 猪都能飞起来 。 周世平胆子更大了 , 他想要做得更大 。
于是 , 他以高薪从传统银行挖来一批高管 , 让他们把红岭创投团队搭建起来 。
有了风控团队 , 周世平显得更加激进 。 红岭创投一改之前发十几万、几十万标的风格 , 开始发几千万甚至几个亿的标的 。
2015年 , 红岭创投的累计交易额突破了2000亿元 , 周世平真正体验到了风口的威力 。
周世平自己都有点害怕了 , 一个做车贷的朋友 , 一个月只有一两千万的规模 , 而红岭创投可以干到8000万 。
有一次 , 看到这个可怕的数据 , 周世平问他从银行挖来的高管:我们是不是发太多了 , 发展太快会不会出问题?
那个高管对他说:你不懂 , 这是很专业的事 。
确实 , 这些高薪高管的小心思 , 周世平没有看懂 。
当借款人要借1个亿、2个亿的时候 , 负责风控的高管 , 成为了借款人围猎的对象 。 他们用金钱、美女 , 诱惑这些高管 , 从而拿到他们想要的贷款 。
红岭创投有些1个亿的标的里面 , 有两三百万元 , 是作为风控人员的回扣 。
周世平高薪聘请来的十几个风控高管 , 不但没起到控制风险的作用 , 还内外勾结 , 成了红岭创投的硕鼠 。
2014年8月 , 广州纸业一个老板跑路 , 红岭创投一笔过亿的借款打了水漂 , 正式拉响了红岭创投的暴雷警报 。
2015年 , 红岭创投的网贷业务出现了亏损 , 产生了5亿元的坏账 。
这是一辆停不下来的战车 , 周世平上了这辆车 , 只能滚滚向前 。
三、
2015年7月 , 周世平重返股市 , 个人花15亿收购了三元达股份23%的股份 , 此举被认为是给红岭创投借壳上市做准备 。
然而 , 监管对互联网金融越来越严厉 , 最终周世平借壳梦碎 , 三元达后更名为深南股份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