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消失从分享欲的丧失开始|看了《花束般的恋爱》

1.
文艺男青年(非艺术工作者)的最终走向是什么?
大学时认识的一个男孩子 , 爱好古文 , 资治通鉴都通读了两遍 。 结果毕业后创业了 , 跟我坦然又疲惫地说 , “再没翻过书啦 。 ”于是我俩的聊天话题变成了给我介绍合适的相亲对象 。
大学时的另一个好朋友 , 我的电影启蒙者 , 从零开始教会我找资源的人 。 刚刚翻了下聊天记录(因为已经不聊天了) , 发现17年的时候我还能问他“你的年度电影前十给个单子呗” 。 但他反手发给我的是工作电脑word截图 , 标题写着“总体网络拓扑设计” 。
还有其他文艺青年的例子吗……想不出来了 , 文艺男青年的样本量本就不太多 。
但女孩子好像不会这样 。 女孩子就算30岁了 , 也永远多愁善感看书刷剧 。 (笑 。 )
想起之前参加一个同城交流活动 。 一位成都来旅行的姑娘混入其中 , 她说这算是她上海深度游的一种方式 。 可爱 , 漂亮 , 是一个还没火起来的B站宅舞UP主 。 她惊诧地分享说“上海的男生很不错哎 , 你看在座有三分之一的男孩子 。 ”众人很不解 , 她接着说“在成都 , 类似这样的陌生人活动 , 出现的大概率100%全是女生 。 ”
所以男生都干嘛去了?
大概不是在养家 , 就是在为养家准备的路上吧 。
这没什么不对 , 这大概能讲出100条现实的理由 。 比如:
爱的消失从分享欲的丧失开始|看了《花束般的恋爱》
文章图片
唯一因此受伤害的 , 只有文艺女青年的爱情 。
周末看了《花束般的恋爱》 , 据说豆瓣又名《文艺青年爱情之死》 。 其实觉得应该加个限定语 , 是文艺(女)青年的爱情之死 。
爱的消失从分享欲的丧失开始|看了《花束般的恋爱》
文章图片
文艺青年会遇到的最美好爱情是什么样的?同频 , 心意相同 , 审美高度一致 , 世界上另一个我 。
写过《东京爱情故事》《最完美的离婚》《四重奏》的坂元裕二 , 对文艺青年那点想法 , 可不要摸得太透噢!
坂元裕二在电影里是这样展现的 , 极尽矫情 , 又真的很美好 。 男女主第一次见面的时候穿着同款小白鞋 , 他们都喜欢用电影票根当书签 。 他们喜欢同一个导演的作品 , 书架上的书高度一致 。 他们曾经错过同一场展览 , 他们相约去看美术展时会意外默契地背着同款帆布包 。 他们因为地铁停运相遇 , 一起在深夜的马路上晃荡喝酒一整晚 , 穿越半个城市 , 聊着彼此认为无人理解但对方也曾深刻同感的话题 。
爱的消失从分享欲的丧失开始|看了《花束般的恋爱》
文章图片
醒悟了 , 这就是东亚版的《爱在黎明破晓前》 。
可惜男孩子一般走向社会 , 就要开始做好养家准备了 。 看书刷剧这种耗时巨大收益为零的爱好 , 是怎么说也不再养得起的 。
于是这段花束般的恋爱就真的如花束般走向凋零 。
女孩子推荐给男孩出差路上看的书 , 被毫不犹豫地丢在了汽车的后备箱里 。 曾经一起并排趴在床上含泪追更的漫画 , 男孩也已经不想知道后续走向 。 曾经一起发现的好吃的面包店关门了 , 男孩也不再被触动 , 只是回复“到车站前买不就好了吗 。 ”
因为太忙了 , 太累了 , 回家还要加班 , 床上只想躺平 , 睡前只想玩消消乐 。
对于爱情 , 男孩子怎么想的呢?男孩子心里想的是 , “你到底还想维持学生时期的恋爱感觉到什么时候?”
爱的消失从分享欲的丧失开始|看了《花束般的恋爱》
文章图片
你看 , 他们要结婚 , 要家庭 , 要两个人过小日子 , 就是不要恋爱了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