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一直说“十恶不赦”,这“十恶”难道真有如此恶劣?
学者认为 , 古代的死刑从黄帝时期开始就有了 。 当时 , 黄帝大败蚩尤后 , 将他的头颅带回部落示众 , 就被认为是一种斩刑 。 之后 , 经过各朝代的发展 , 死刑种类有繁有简 , 方式有残酷有适中 。 不过 , 被判为死罪的大抵都是围绕“十恶”而量此刑 。
文章图片
其实 , 从秦朝开始 , 就有了“十恶”的说法 。
周朝王室衰败后 , 各诸侯国崛起 , 使得死刑的种类玩出了花样 , 且越发残酷 。 其中 , 秦朝是其中当之无愧的佼佼者 。 有记载 , 当年李斯被腰斩不过是赵高一时兴起 , 但到了汉代初期 , 此种行刑手段却是成了法定方式 。
北齐年间 , 明确了重罪十条的说法 。 到了隋朝时期 , 开始将“十恶”正式录入法典 , 自此一直沿用 , 不曾再改 。 其中“十恶” , 分别是: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和内乱 。
其中 , 谋反、谋大逆、谋叛、大不敬四条维护的是君权 , 恶逆、不孝两条维护的是父权 , 不睦、不义、内乱三条尤其针对女性 , 维护的是夫权 。
文章图片
其实 , 对于死刑的批准 , 一般是君主或者君主授权的专门机构复核 。 唐朝有三司推事、九卿议刑和都堂集议制这些机构复核这些案件 。 到了宋朝执行过一段时间只由州级终审制 , 不再送报中央核准 , 只是事后复核 。 不过 , 北宋中期改为由提刑司复核方可执行死刑 , 并一直沿用到南宋 。
可见 , 这些刑律的制定 , 更主要的还是服务于皇权的统治 。 尤其 , 以谋反和谋大逆为重重之重 , 一般定刑后会立即执行 , 被称为“斩立决”或“绞立决” 。 因此 , 有学者指出 , 不管古代的死刑种类有多么繁多 , 也就两个大类:一个是“斩” , 一个是“绞” , 前者起源于黄帝时期 , 后者则从周朝开始 。
此外 , 在一些影视剧中 , 还会看到一种行刑方法:“凌迟” 。 它最早出现的年代在五代十国时期 , 后宋朝将此定为了法定方式 。
文章图片
按照一些学者的说法 , 中国古代死刑种类的发展到秦朝出现了高峰 , 之后 , 呈回落姿态 , 种类趋于缓和适中 。 不过 , 到了五代十国以后 , 情况出现了反转 , 增添了一些新的行刑方式 。 到了清末 , 才有所缓和 。 其实 , 不管行刑手段的繁简变化 , 在正式处决前 , 基本都会给这些死刑犯“关怀” 。
【中国人一直说“十恶不赦”,这“十恶”难道真有如此恶劣?】唐朝的《狱官令》有一规定 , 后来基本沿用 , “并官给酒食 , 听亲故辞决” 。 据说 , 刑前“给酒食”的做法 , 出自春秋时期的楚庄王 。 一次 , 平叛胜利后 , 楚庄王让人给即将上刑场的叛贼送上了酒食 , 后沿袭了下来 。 其实 , 此举更多是彰显那个时代君主的“慈悲胸襟” , 当然 , 也会有一些迷信色彩 , 认为犯人吃了这顿饭 , 就彻底接受了对自己的审判 , 会让接下来的操作更为平顺 。
文章图片
而临刑前和亲人告别 , 也是从安抚人心的角度出发 , 让死刑犯彻底接受自己的这一结果 , 也让其亲属打消再次诉讼的念头 。 其实 , 这也体现了古代司法的一个基本原则:天理要遵循 , 人情也要顺从 。 正是这样 , 在一些特殊情况下 , 死刑犯可以“将功补过” 。
比如:在国家战争期间 , 青壮年的死刑犯 , 大都会被免除死刑 , 让他们上战场立功 , 这些人往往表现得很是骁勇 。 虽然 , 明文规定有这些“优待” , 但古时的狱吏往往“枉顾” , 如遇到整体环境腐败 , 那么 , 这些犯人是很难得到真正“关怀”的 , 一切都是看狱吏的心情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
- 中国最有名的3座名山,你都去打卡了吗?有生之年建议都去一趟
- 大寒 等一场雪停,等一朵花开,只要心存热望,寒尽就是春生
- 一个人开始变得强大的5种迹象
- 人老了,真正的富有,是拥有一个和睦美满的家
- 想要被人爱,首先要做到这一点
- 一个没太大能力又无学历的离异女人在深圳有房有车,未来会怎样?
- 一个人真正的独立,是从攒钱开始的
- 本文转自:晋州普法如果人在7到15天之内连续不睡觉 河南一女子40年没睡过觉,专家监控48小时之后,终于揭开真相
- 《今生有你》:谈静老公闹事,儿子生病,她能把一手烂牌打成王炸
- 繁华三千,仅倾情一朵,缘之所寄,且一往而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