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双双|聊聊“蚊”式轰炸机:木头加胶水,就是个大航模


杨双双|聊聊“蚊”式轰炸机:木头加胶水,就是个大航模
文章图片
杨双双|聊聊“蚊”式轰炸机:木头加胶水,就是个大航模
文章图片
杨双双|聊聊“蚊”式轰炸机:木头加胶水,就是个大航模
文章图片

墨林第一次见到蚊式 , 也是在航空博物馆 。 那会儿还是2003年 , 一个人走在航博那幽暗幽暗洞库里 , 一架几乎是残骸的飞机就在边上摆着 , 因为其他飞机都是整的 , 所以看到这半个飞机就有点好奇 , 走过去一看解说牌才知道是蚊式 。 但破成那样 , 早已看不出来原来的样子 , 解说牌上更是说了 , 那半截完整的是复制的、半截残骸才是真的 , 天知道航博复制的那半截跟原来的差别有多少 , 所以严格说起来 , 墨林其实也不算见过蚊式全貌 。
就是这架
蚊式参加过开国大典 , 这个墨林倒是早就知道 , 不用说也是托了大队长之福 。 而大队长手头的蚊式 , 实际上也到二战后的1947年才买进来 , 当时是每架1万美元 , 因为这时候蚊式的生产已经全部转由德·哈维兰在加拿大的子公司生产 , 因此全部是从加拿大引进的 , 据说只订购了150架 , 但最后却送来了250架 。 这批飞机后来大部分随大队长一起去了某岛 , 但现在已经没有留存了 。 我们空军建军之初一共有5架蚊式 , 其中有2架完好 , 这2架都参加了开国大典 。 5架里有1架是1949年3月7日由国民党空军官校上尉飞行员王玉珂、上尉副中队长刘继广和中尉飞行教官禹庆荣从上海飞到石家庄 , 这三人当时就是地下党员 。
蚊式在二战期间声名远扬 , 一方面是出色的性能和战绩 , 另一方面则是独特的木质结构 。 上世纪20年代末 , 飞机已经朝着全金属结构发展了 , 而蚊式作为40年代末研制的战机 , 却反其道而行之采用了全木质结构 , 但这倒也不是德老先生念旧或者死脑筋 , 他有自己的想法 。 当时二战爆发在即 , 老先生认为一旦开战 , 生产飞机需要的金属材料 , 像铝、钢什么的 , 供应必然紧张 , 到时候如果要大规模投产 , 能用的材料就只有木头 。 当然这也是原因之一 , 通过夹芯层板等强化措施 , 当时的木质材料的比强度(材料的抗拉强度与材料表观密度之比 , 比强度越高表明达到相应强度所用的材料质量越轻)已经能做到和铝合金差不多的水平 , 不足之处是抗扭性能差一些 。 同时老先生用木头造飞机也是驾熟就轻 , 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就成功设计过一系列木质结构飞机 , 如B.S.1侦察机、D.H.1战斗机、D.H.4轰炸机、D.H.6教练机和D.H.16运输机等 , 其中的D.H.4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发展成为最早的民航客机 。
不要小瞧会开飞机的飞机设计师
要说起来 , 德·哈维兰算得上是航空界的世界级元老人物 。 老先生1882年生 , 1908年就开始设计飞机 , 那年图波列夫刚刚拜倒在儒可夫斯基门下开始学习空气动力学 。 但老先生资历虽老 , 思想却一点也不保守 。 当时研制的轰炸机上 , 自卫机枪是标配之一 , 小的装一挺两挺 , 大的装个十几挺都不稀奇 , 但蚊式连一挺都没有 , 一上天就是两个飞行员在裸奔 , 这一点当然不能得到官方的认可——再快也不行 。 好在当时有位叫威尔弗里德·弗里曼的能说上话 , 一战时曾是一名D.H.4型轰炸机的驾驶员 , 私下里和德老先生的关系也不错 , 这才让蚊式得以发展下去 。
1939年10月蚊式正式开始研制 , 那会儿欧洲大陆上元首正风光无限 。 通过德·哈维兰一顿忽悠加吹嘘 , 到1940年3月英国国防部终于勉强地签订了订购50架“蚊”式飞机的合同 , 并定名为D.H.98型 , 但最大平飞速度要求达到640千米/小时 。 1939年改进的喷火MkⅡ最大平飞速度大约是590千米/小时 , 同年服役的Bf.109E3大约是560千米/小时 , 这意味着如果研制成功 , 大部分情况下汉斯的战斗机将压根追不上蚊式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