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岁后最好的活法,是这三句话

《读库》的主编老六年轻时特别喜欢组饭局 , 很多著名作家、导演、采访人员、出版人 , 都是“老六饭局”的常客 。
上了年纪 , 饭局少了 , 海阔天空的聊天也少了 。
今年春节他和《舌尖上的中国》总导演陈晓卿进行了一次对谈 , 老六问陈晓卿:“你现在老到什么程度了?”
陈晓卿说:“我老到一天只能吃两顿饭了 , 年轻时最喜欢的肥肠 , 现在明显感觉到消化不动了 。 ”
人过中年 , 就不得不开始关注自己的身体和下半生的活法 。
假设人的平均寿命是80岁 , 40岁就刚好站在人生上下半场的分割点 。
这时候你的生活似乎已经定型 , 有稳定的工作和家庭 , 但又不甘心一成不变地走下去;
这时候看起来离生命的终点还很遥远 , 但体力、精神却不允许你像年轻时那样随心所欲;
这时候你每天都忙忙碌碌 , 有做不完的事 , 却又感觉自己不上不下 , 处处遭遇瓶颈……
40岁后最好的活法,是这三句话
文章图片
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曾提出“向死而生”的哲学概念 , 他认为 , 死亡是无法避免的 , 我们过的每一年、每一天、每一小时 , 都是走向死亡的过程 , 但是用倒计时的活法 , 用“死”的概念来激发我们内在“生”的欲望 , 生命才能爆发出活力 。
40岁 , 恰恰是“向死而生”的开始 。
40岁后最好的活法,是这三句话
文章图片
极昼工作室报道 , 豆瓣上有一个名为“独生子女父母养老交流组织”的小组 , 里面有至少5万个独生子女在分享给父母养老的焦虑 。
小组简介是这样写的:1980、1990年代出生 , 独享阖家宠爱的独生子女们 , 终于快到了要供养父母的时候了 。
组长“吕萨拉” , 他的爷爷患阿尔兹海默症 , 外公中风 , 都需要长期的看护 。
“吕萨拉”的父亲兄弟三个 , 母亲兄妹两个 , 但对两个老人 , 也只能勉强照顾 。
他不免忧虑 , 作为独生子女的自己 , 以后能不能负担父母的养老问题 , 于是便创建了这个小组 , 让更多为赡养父母感到焦虑的独生子女有一个交流的平台 。
小组里最常交流的话题是:
40岁后最好的活法,是这三句话】给爸妈买哪种保险好?
有什么可以预防老年痴呆的东西吗?
是提前还贷还是给父母买养老房?
极昼工作室报道的一名化名为“武安”的女孩 , 父亲因胰腺癌去世 , 吃过很多苦的母亲晚年的精神支柱只有武安 。
无法适应独自过晚年生活的母亲 , 有极强的掌控欲 , 也常常想起年轻时受的苦 , 跟女儿倾诉这些年的委屈 。
武安生孩子 , 把母亲接到家里照顾 , 二人又因为生活方式不一致、育儿理念不一致 , 矛盾重重 。
母女俩的关系 , 是“在爱与责任之间来回 , 在羁绊中挣扎” 。
作为独生女 , 想到终有一天要接母亲过来同住 , 武安心里有一万个顾虑 , 但她知道 , 自己“不可能对她不管不顾” 。
2020年 , 民政部发布预测 , 未来五年 , 全国老年人口将突破3亿 。
如何过好老年生活?无论是养儿防老、以房养老 , 还是努力存钱、保险养老 , 前提都是我们对未来的生活有物质和精神上的准备 。
40岁后最好的活法,是这三句话
文章图片
日本作家松浦弥太郎 , 曾经计划自己50岁退休 , 享受生活 , 到大学学习 , 弥补自己年轻时没有进大学的遗憾 。
可是当他看到日渐衰老的父母 , 想法突然发生了改变 。
松浦弥太郎的父母对老年生活没有做什么准备 , 很多时候要靠孩子照顾 , 他们常常不知所措 , 和儿子说的最多的就是:“抱歉啊 , 让你辛苦了 。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