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心爱阅读|阿富汗的残酷和美好,都在《追风筝的人》里


开心爱阅读|阿富汗的残酷和美好,都在《追风筝的人》里
文章图片
开心爱阅读|阿富汗的残酷和美好,都在《追风筝的人》里
文章图片
开心爱阅读|阿富汗的残酷和美好,都在《追风筝的人》里

不可否认 , 《追风筝的人》最初的畅销和美国9·11事件关系密切 。
时至今日 , 伴随塔利班再次夺取政权 , 媒体和公众重新将目光聚焦在阿富汗 。
铺天盖地的新闻热点 , 备受瞩目的人民苦难 , 让人感慨唏嘘和于心不忍 。
我不是政治评论家 , 也未曾踏足过阿富汗 。 只是再次翻阅《追风筝的人》 , 我突然理解了那片土地上发生的种种 。
没有人能和《追风筝的人》相遇后 , 不爱上那句“为你 , 千千万万遍” 。
没有人能和《追风筝的人》邂逅后 , 内心波澜不惊 , 不被这个故事俘获 。
没有人能和《追风筝的人》碰撞后 , 不发自肺腑感慨和感恩:祖国伟大!
1、关于战争:战争来临时 , 没有人能独善其身《追风筝的人》所讲述的故事 , 其实很少涉及战争和军事 , 更多是关于人性的背叛和救赎 。 全书主要围绕风筝和两个少年展开 , 讲述那片遥远国度的人和生活 , 从年少无忧、到友情背叛、到战争出逃、再到回归救赎 。
或许是这本书的畅销契机 , 得益于它逃不脱的悖论:靠讲述受苦受难的阿富汗人 , 获得个人成功 。
抑或是这本书的时代背景 , 恰处于战争前后的剧变:战前家园的无忧无虑 , 战后生活的兵荒马乱 。
甚至作者一度害怕 , 自己将被指责“利用悲剧、消费苦难” , 所以在写到三分之二处停了笔 , 但不经意间又泄了密 。 因为所发生的一切 , 已然印在远走他乡少年的骨子里 , 哪怕是字里行间都同他的生活勾连 , 无法抽筋扒皮地从生命中剥离 。
战争前 , 富裕兴旺的生活、繁华多彩的街道、其乐融融的人民……
战争后 , 难以辨别的家园、满目疮痍的城市、饿殍遍野的难民……
长年累月的战争 , 经久不息的炮声 , 造成了无数城市轰然倒塌 , 迫使无数家庭的支离破碎 。 每一个阿富汗民众 , 都在惶恐和悲伤中 , 日夜不得安宁 。 在这种大环境下 , 无论你的种族和地位 , 无论你的富裕和贫穷 , 无论你的盛名和无名 , 枪杆子下、炮火声中 , 人人都将水深火热 。
看完之后 , 你会对战争和和平 , 有了更深刻的感知 。 你会对祖国和当下 , 心存万分感激!
2、关于感情:愿你遇一人 , 为你千千万万遍再次重读《追风筝的人》 , 那句“为你 千千万万遍”依旧使我热泪盈眶 , 两个少年的故事依旧让我遗憾万千 。 我常常会思考 , 到底什么样的感情 , 才配得上这句发自肺腑的真心 。
忠诚、善良、勇敢的哈桑 , 一生都在守护着少爷阿米尔 。 用自己的方式 , 跟随他的脚步、捍卫他的尊严、守护他的家园 , 哪怕付出的代价是被凌辱、被污蔑、被杀害 。 无论是平日里的言听计从 , 还是危难时刻的维护捍卫 , 哪怕因守护老宅而被塔利班残忍射杀 , 他用一切来维持守护这段友谊 。
反观阿米尔少年 , 虽然两个人同一个乳母、虽然日常依赖信任哈桑的陪伴 , 但却从没有将哈桑视为真正的朋友 。 当哈桑面对周边人的谩骂挑衅、母亲被言语侮辱、甚至被毁灭性侵犯 , 全程想的都是自己 。 非但没有在最危难的时候伸出援手 , 事后更是设计陷害嫁祸 , 迫使哈桑远走他乡 。
好在每个故事 , 哪怕再悲惨再无情 , 终要和这个世界和解 。 好在成年后的阿米尔 , 终于做回“好人” , 守护解救了哈桑之子 , 也为曾经的过错找到了一条救赎之路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