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苑利: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最精华的东西( 二 )
那么 ,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在一国的文化创造及传承过程中 , 究竟发挥过怎样的作用呢?
首先 , 在一个民族 , 特别是在那些尚无文字的民族中 ,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常常扮演着忠实传承历史的史官的角色 。 一个民族的历史知识的传递 , 主要是通过他们来完成的 。
其次 , 在一个民族的科学技术的发展过程中 ,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 , 同时也是该民族科技成果的创造者和传承者 。 历史上 , 传统农业社会中所使用的风车、水车制作技术、宣纸制作技术、蜡染技术等等 , 也主要是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民间的能工巧匠来传承的 。
再次 , 在传承科学技术的同时 ,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同时还是一个民族的文学艺术的创作者和传承者 。 如昆曲艺术、小戏、山东梆子以及民间传说故事等等 , 都是通过他们来传承的 。 这些具有独特审美风格与地域特色的文学艺术样式 , 为后来的新文学、新艺术的创造 , 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与物质食粮 。
最后 ,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作为一个特殊社会群体 , 在传承科学技术、文学艺术以及历史知识的同时 , 还是传承一个民族传统道德文化的重要载体 。 我们在欣赏一幅幅剪纸、年画 , 一出出戏曲 , 一件件艺术品时 , 所能感受到的决不会是一种简单的艺术形式或是审美方式 , 透过这些艺术形式与审美方式 , 我们同时也会从中感受到一种磅礴的民族精神和这个民族所倡导的传统道德文化 。
其实不仅仅是上述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表现形式 , 就是传统庙会、宗教仪式、传统节庆活动等 , 也无一不肩负着这样的社会责任 , 传达着这样的民族精神与传统道德理念 。
而这一切 , 正是通过民间艺人、匠人或是传统仪式主持人来完成的 。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由此也就获得了民族精神与传统道德忠诚捍卫者的身份 。 应该说 , 作为一种重要的、已经所剩无几的人力资源 ,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理应受到国家级保护 。
当然 , 我们也应清醒地意识到 , 任何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从远古流传至今的 。 在它们身上 , 或多或少地残留着往昔的痕迹 。 如今天我们所听到的苗族古歌、仪式歌、宗教音乐 , 本身就是祭神仪式的一部分;剪纸、皮影 , 有些与巫术仪式有关;许多地方剧种 , 本身就是祈雨、还愿仪式的一部分 。
在它们身上 , 或多或少地残留着往昔的痕迹、带有那么点儿所谓“迷信”的色彩 , 纯而又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事实上是不存在的 。 这就要求我们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 , 必须抱有一种更加宽容的态度 。
在中国这样一个社会福利事业尚不十分发达的国家 , 依靠补贴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 真正利用经济杠杆来调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积极性的最佳方式 , 恐怕还是要变“输血”为“造血” , 通过表彰、命名等方式 , 充分调动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内在积极性 , 使他们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更多优势 , 从而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获得有效传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