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失望”的4个瞬间,90%的父母都没逃过( 二 )


那天 , 她和弟弟因为一个英语单词争吵了起来 。
一旁的妈妈正在刷抖音 , 听见了争吵只责怪她“为什么不给弟弟讲作业” 。
她觉得自己并没有做错什么 , 就和妈妈吼了起来 。
结果妈妈就一耳光给她扇了过去 , 还斥责她:我说一句你顶十句是吧!
委屈的她 , 和妈妈对吼的声音越来越大 , 气不过的妈妈就拿长指甲掐她的脖子 , 掐得她满脸通红 。
掐完以后又去抢她的手机 , 指着她说:天天玩手机 , 也没见你玩出个名堂来 , 有这个时间为什么不帮帮你弟弟?
当时她心里很不服气 , 吼道:凭什么你天天回家就知道看电视 , 对弟弟的作业不闻不问 , 我就应该什么都做?
她说:在她掐着我的那一刻 , 我开始恨她 。
我们有没有发现“父母在不停地要求孩子 , 然后又亲自去破坏这种规则”的时候 , 孩子必然反抗 。
因为这样不对等的行为模式 , 更容易让孩子“违背”父母的管教 。
在网上看到这样一个问题:在哪一瞬间 , 会深深反感自己的父母?
一个孩子说:
在公园里 , 妈妈给一米四五的我买了儿童票 , 并且说“一会检票 , 你弯着腰” , 我因为撒谎挨了很多次揍 , 她自己为人处世却如此不诚实 。
让孩子失望的不是父母的要求 , 而是要求孩子一个样子 , 自己的言行又是另外一个样子 。
言行不一致 , 达不到让孩子信服的资本 。
心理学有一项研究表明:父母与孩子无法达到对等的要求 , 很容易让孩子产生委屈心理 , 甚至不信任父母 , 久了以后就会产生逆反心理 。
教育并不是父母的一句“你必须这样做”就能成功的 , 而是用榜样去征服孩子 , 让他愿意被你管教 。
你成为理想中的自己 , 就要比孩子更多一步的严格自己 , 才能有更多的能力去要求孩子 。
甘愿做“盲人” , 不愿去相信孩子
@网友烟雨平生说:
高考前夜 , 她被妹妹泼了一身的开水 , 额头上、脸上、手上 , 都受了不同程度的烫伤 。
因为要高考 , 她拿了点烫伤药和消炎药就回家了 。
回家的路上爸爸质问她:半夜三更 , 你惹她做什么?
被烫伤的痛 , 加上高考的焦虑 , 让她情绪崩溃 , 她低吼:
我睡得好好的 , 她就拿开水泼我 , 怎么成了我惹她了?
爸爸说:你没惹她 , 妹妹怎么可能这样 , 我看你是不想考试找的借口 , 还诬赖妹妹 。
她当时就反驳:那是开水 , 是会烫死人的 , 为什么你总是偏向她?
爸爸却这样说:绝对是你做了什么惹到她了 , 不然怎么可能对你这样 , 你该反省自己 。
她当时还想反驳 , 爸爸却说:我是你爸 , 说什么你都得听着 , 别给我找理由 。
许多父母总是不由自主做了“盲”人 , 他们看不到孩子的内心 , 总用自己的思维去批判孩子的好坏 。
不管孩子做错事 , 还是没做错 , 父母都会用怀疑的态度去揣测 , 用高压的方式去处理 , 强行给孩子一种“你明明有错 , 还不承认”的感受 。
狄更斯曾说:
永远不要打破四样东西——信任、关系、诺言和心 。
如果父母打破了“信任”的这道开关 , 会让孩子失去自我 。
心理学上说:每个人都有一个“自我” , 来建立他的真实感受 。
父母的不信任 , 对孩子来说就是浓浓的“否定” , 它不仅打破了孩子的“自我” , 还让孩子找不到价值感 , 于是孩子就在寻找自我和反抗父母之间挣扎 。
人类最本质的需求 , 就是渴望被相信 。
父母对孩子信任度的大小 , 决定了孩子能力的大小 , 相信孩子的内在力量 , 能给孩子传递爱和潜力 , 让孩子一生都自信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