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清华教授:想要孩子成才,这2点,父母要往“死”里管

教育是民生之本 , 是社会进步的重要途径 , 教育健全了国家人才库 , 也在为科技的发展不断带来新的生命力 , 在提倡知识教育的同时 , 促使人的人格得到更加健全的发展则是维护社会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
如果说 , 学校教育在于“传道受业” , 那么家庭教育则是承担着对学生品行的引导与人格健全的重担 , 学识决定了人的发展潜能 , 那么孩子的品行则决定了他能否完成自己的人生价值 。
所谓“性格决定命运”即是如此 , 在众多心理学研究中 , 后天环境对人的塑造作用占比60% , 人的性格更多的是受制于环境影响 , 而非天生 。
孩子|清华教授:想要孩子成才,这2点,父母要往“死”里管
本文图片
一、家庭教育在孩童人格健全过程中的必要性
那么 , 承载着品性培养的家庭教育则是学生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 。
精神分析心理学家弗洛伊德(Freud)也说过 , 童年经历往往会影响到一个人的成年直至死亡 , 这是潜移默化的 , 则是悄无声息的 。
童年的早期经验远远大过了后天成年所受到的干预 , 而本就处于难辨是非的年龄 , 孩童时期的个体往往更容易产生不合理观念 , 做出不合理行为 。
在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中 , 大部分孩童还处在前习俗水平阶段(Pre custom level stage) , 此时的他们对于事件的看法与道德的评断 , 更多的是受制于身边的权威人士(父母 , 老师) , 他们也很容易在别有用心的人的错误引导下 , 做出不合理行为 , 对于社会道德规范的认知是极具片面性的 。
孩子|清华教授:想要孩子成才,这2点,父母要往“死”里管
本文图片
同样是描述孩童认知发展特征的皮亚杰认知四阶段理论中 , 也得出了与科尔伯格相一致的观点 , 难以进行逻辑抽象思维 , 对于事物的认知显得武断片面 , 是大多数儿童特有的认知阶段 。
不管是立足于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论(On the stages of Kohlberg's moral development)还是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四阶段理论(Four stage theory of children's cognition) , 孩童时期思维的显著特点 , 就是极易受到暗示 , 很难从理性客观的角度去认识一件事情 , 不仅如此他们的思维往往会具有极大的自我中心性 , 以自己为世界中心 , 极易做出损人利己的事 。
这就意味着 , 他们的成长必须得到合理的干预 , 教育则是使人健全的重要途径 , 家庭教育对孩童人格健全过程中的必要性也显而易见 。
孩子|清华教授:想要孩子成才,这2点,父母要往“死”里管
本文图片
关于教育与育儿的探讨则是经久不息的话题 , 一位来自于清华大学的教授 , 曾经坦言到 , 想要孩子成才 , 家长必须关注孩子这两个方面 , 最好是往“死”里管:
二、管这两方面 , 才能管住孩子的未来
1.管住孩子的“嘴”
“嘴”代表的是什么?很简单 , 这里的“嘴”代表的是教养这种素质 , 孩子的发言在很多时候体现出了父母的教育与素养 。
在心理学家班杜拉的社会观察学习理论(Social observation learning theory)中 , 个体通过模仿与观察来习得一定的社会技能 , 认识一定的社会规范 。
孩子|清华教授:想要孩子成才,这2点,父母要往“死”里管
本文图片
而科学研究表明 , 孩童时期的好奇心是一生的峰值 , 每个孩子都有着探索外界环境的巨大欲望 , 也正是这种欲望让他们更容易受到负面事件的影响 。
加之于时刻爱观察新事物的特点 , 让无数孩童在不知不觉中就习得了新的技能 ,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新技能都能对孩子的成长带来益处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