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老人的钱,不好挣但好骗!》此文太触目惊心!关系所有老人( 二 )


《中国老人的钱,不好挣但好骗!》此文太触目惊心!关系所有老人
文章图片
繁多的套路和组队的骗子
几毛菜钱都要讲价的老年人 , 为何会让人把“棺材本”骗光呢?
最初很可能是因为节俭 。 注册就送鸡蛋豆油 , 购卡消费返利返物 , 天天领钱免费旅游……起初的小恩小惠 , 让老人们放下戒心 。
殊不知 , 这恰恰落入了骗子们“放长线钓大鱼”的套路 。 高额的“分红利息”、极具诱惑的“会员折扣” , 当老人尝过最初的甜头 , 慢慢加大投入之后 , 才会发现自己已落入陷阱 。
一位衡福海事件的受害者称 , 在益阳的公交车站、公园、超市等老人常聚之地 , 常有养老机构的业务员出入 。 他们能说会道 , 迅速和老人打成一片 , “比亲儿子亲女儿还贴心” 。
时机一到 , 业务员就邀请老人去“养老院”参观 。 其间专车接送 , 餐食全包 , “养老院”里隔三差五做活动:送一打鸡蛋 , 两斤面条 , 一盒月饼 , 十元餐券……更“高端”的时候 , 还有田汉故居游、泰国游 。
各样的“背书”在活动期间被轮番请出——某位电视大学副校长、某单位局长、某商贸中心董事长;还有盖着当地相关部门公章、真假难辨的红头文件 。
业务员见缝插针地推销“投资产品”——“三四十万可买断”“可转租”“按月返息、年利10%”“子女继承”……
《中国老人的钱,不好挣但好骗!》此文太触目惊心!关系所有老人
文章图片
(被用作“背书”的视察照片)
业务员的“亲情”和“热情” , 实地考察的“盛况” , 可观的“投资收益” , 对养老的焦虑……不管学历高低 , 家境好坏 , 很少有老人能完全免疫 。 只要老人稍微露出心动的神色 , 早准备好的合同就忙不迭地送到眼前 。
还有一个原因 , 骗子现在都是专业团队化作案 。 在环环相扣的诈骗布局中 , 散发传单、招揽“客户”、带领参观、组织旅游、签订合同等诸多环节需要多人合伙完成 。 据多位受害老人透露 , 他们往往是在公园散步、市场买菜、朋友聚会时“偶遇”养老机构的营销人员 。
梳理相关案件可以发现 , “营销团队”里数量众多的业务员是从社会上招募的 。
据报道 , 一家已“爆雷”的养老公寓 , 将公寓床位“服务外包”给20多个“专业营销”队伍分销 , 提成达18%至25% 。
1.9亿老人的晚年如何安放
再多套路、再多骗子 , 如果没有养老的需求缺口 , 这类案件也不会如此泛滥 。
仅靠公办养老机构 , 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养老需求 , 民政部已多次发文鼓励民办养老机构兴建 , 但在民办养老机构利润普遍不高、投资回收期较长等现实因素的影响下 , 民办养老机构在经营上还是频频遭遇盈利难、融资难等问题 , 导致养老行业深陷“好骗难赚”的困局 。
我们本次筛选出的案件 , 受害者就都是有养老需求的群体 , 他们通常希望获得或预订养老床位、拥有良好养老环境、在未来养老时享受优惠、不给子女添麻烦等等 , 而诈骗犯正是利用这种需求心理点对点设置圈套 。
允许买断、预订床位 , 暂时不住还可选择返还利息;带领参观虚假的养老环境 , 设置活动室、图书馆等吸引老年人;宣传良好的医疗设施和救助方案等 , 来攻破老年人的心理防线 。
养老诈骗“病毒式”传播的形势 , 某种程度上暴露了监管“盲点” 。 多位专家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 养老领域非法集资、诈骗等涉众型犯罪 , 事后惩处往往侦办、审查时间长 。
同时 , 集资主体的债权债务关系复杂 , 资产处置困难 , 追回资金比例低 。 显然 , 只有强化对民办养老机构的事中事后监管 , 才能防微杜渐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