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相 “我,相亲网站上最受欢迎的女孩,不想结婚了”( 三 )


我能理解 , 但这不代表那些话没伤害到我 。
所以 , 我需要一个身份替我缓冲这种伤害 。
当然 , 我也会尽量避免这种欺骗给他人造成伤害 。
每个人我最多以子欣的身份见一次 , 之后如果没有不再联系的默契 , 我也会委婉说明不适合 。
可能还有人会觉得 , 我上面描述这些男性的方式 , 是在给他们打标签 , 是在物化男性 。
我承认 , 我确实是在物化他们 。
这一方面是出于便捷考虑——
我相亲了两百多个男人 , 为了方便 , 我会用职业、年龄、外形 , 甚至星座给他们打标签 , 便于分类 。
与此同时 , 我是在用对男性的物化去对抗他们对我和“子欣”的物化 。
相亲群本身就很奇妙 。 大家在齐刷刷地把自己这样一个活生生的人数据化 。
仿佛婚姻无关于两情相悦 , 只是一个个条件的对比和匹配 。
让人有一种返祖的幻觉 , 像是在配种 。
面对每一个相亲男 , 我都会打听 , 他们心目中的理想型是什么样的 。
那个想建立一个王国的台北男人告诉我 , 他找女朋友需要四个条件:
颜值、不吵不闹 , 要能听懂他说的东西 , 最好是可以在事业上帮到他 。
至于收入 , “8000 一个月就可以” 。
有的男人的标准甚至清晰到可以量化 。
在我的经验中 , 越是工作稳定的公务员 , 标准就越清晰 。
还有个男人对我说过 , “你长得漂亮 , 可以不工作” 。 他还说很多男人都会这么想 。
他似乎觉得 , 女孩的“漂亮”是一个筹码 , 有了它 , 其他东西就像消消乐一样 , 都可以抵消掉了 。
除了漂亮 , 他们最看重“乖巧” 。
很多男人会假装无意地打探我的社交圈 , 尤其是 , “异性朋友多不多” 。
我在扮演“子欣”时 , 也会刻意迎合这种物化 , 回答 , “很少诶 , 朋友基本上是女孩子 , 很多都结婚了现在联系
也少啦 。 ”
当我翻看相亲群里那些男性发的资料时 , 发现确实如此 。
在【理想型】一栏 , 他们填的品质大多是“温柔”“善解人意” 。
这就是婚恋市场默认的潜规则:多数男性不喜欢太过强势的女性 。
我又想起了我在相亲群看到的那些女性的资料 。
无论学历高低 , 资产多寡 , 在资料中 , 她们往往都会写自己“擅长烹饪烘焙” , 或者“喜欢儿童教育” 。
在某种意义上 , 她们都给自己戴上了一个“子欣”的面具 。
她们需要遵从游戏规则 。 她们不想出局 。
随着相亲的经验越来越多 , 我逐渐意识到 , 这个游戏之所以让我无所适从 , 不是因为“奇葩男”太多 。

而是因为 , 我遇到的每一个男男女女都太心急 , 太焦虑了 。
焦虑到没有一丝浪漫和温情 。
要快 , 要有效率 。
配对要快 。
我遇到过最快把我删除的 , 只说了两句话 。
“小姐姐多高?有没有 160?”

“没有哦 。 ”
“我们不合适 。 ”
一秒都不浪费 。
在一次又一次失望后 , 我开始反思一个问题:

我到底为什么想在 30 岁之前结婚?我又为什么一定要通过相亲找到那个人?
我读研时 , 谈过一个比我小男友 。 他没有经济独立 , 出门吃饭 , 如果有外人在 , 我会在桌子底下偷偷把钱包塞给他 , 让他去买单 。
为了维护他的自尊心 。
这些妥协和忍耐 , 只是为了把关系维系下去 。
我发现 , 其实我脑海里一直有一个念头 , 就是女人在 25 岁后会慢慢贬值 。 哪怕我否定 , 甚至抵抗 , 潜意识里又在被它绑架 。
我想起了我人生的第一次相亲 , 是家里介绍的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