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霍情感日记 先提分手,为啥成了一种求生本能?( 二 )


“可能是时候了” , 这个念头在心里出现了无数次 , 但你们没人知道 , 铁幕会在哪一刻落下 。
这就是了 , 大部分普通恋爱的结局 。
直到分手那一刻 , 我们才会发现自己过去给感情过度赋值到了什么程度 。
即便是在最甜蜜的恋爱中 , 也是各有各的视角
被留下的人还在为了那些浪漫的碎片流泪 , 计划把它们压上记忆的玻片永久封存;
但对那些“拍拍屁股走掉”的一方来说 , 爱情只是平庸生活中的奶头乐 , 是借着欲望的本能反应 , 夹杂着一点皮毛的感动 。
你们共同缔造的回忆和体验都是真实的 , 感受却因人而异 。
我们总是纠结于“爱情是哪一刻死掉的” , 却总是忘记了一件事:爱情本来就有期限 。
哪怕白头偕老都逃不开生离死别 , 在这个时代的爱情里 , 我们能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余地其实并不大 。
关于这件事 , 王安忆早就在《长恨歌》里写明了:
“他们这两个男女 , 一样的孤独 , 无聊 , 没前途 , 相互间不乏吸引 , 还有着一些真实的同情 。
是为着长远的利益而隔开 , 其实不妨抓住眼前的欢爱 。 ”
“虚无就虚无 , 过眼就过眼 。 人生本就是攒在手里的水似的 , 没有千秋万载一说 。 ”
综艺《奇葩说》里 , 曾提到过黄执中的一次分手 。
他跟前任最后一次见面的时候 , 对方让他伏在自己的膝盖上 , 抚摸着他的头 , 说 , “以后没有我 , 你可怎么办呢 。 ”
那天他们都哭了 , 两个人体体面面地告别 , 礼礼貌貌地分手 , 从此再也没有相见 。
这是一个非常理想主义的“成年人的分手”:他们将一段感情稳稳拿起 , 妥善放下 , 勇敢地面对自己 , 面对对方 , 面对离别 。
难怪节目中有人当场就憋不住吐槽:这哪里是分手 , 听着比我的初恋都美好 。
而在现实生活中 , 大多数的分手情况其实无关体面 , 或者说顾不上体面 。
我的新媒体打工人朋友做过一个问卷 , 调查当代网友的分手原因 。
查看问卷答案 , 满目都是一地鸡毛的感情破裂瞬间 。
我们一边对说出“当有颜值条件更好的女生进入生活”的男人破口大骂 , 一边又对着“我只想有人保护我、安排我的一切”的女生怒其不争 , 反复横跳得身心俱疲;
有人精准描述了自己烂泥扶不上墙的ex:在一段关系里 , 他的每次改变就像超市大减价的商品从29.99元变成了29.97元一样;
还有人的答案异常简单直接 , 却令人怅然:发现和他do爱的时候 , 我只想闭上眼睛 。
看到最后 , 唯一的感受就是狂躁、疲惫 , 以及不解 。
重新回到「豆瓣劝分小组」 , 在铺天盖地的吐槽和抱怨中 , 也有人发出了疑问:
评论区有戾气 , 有调侃 , 也充斥着不同的迷茫 , 和“为了把心谈碎”的自我感伤 。
为什么相爱的人总是会走到“ 把心谈碎”“把人谈傻”的一步?为什么当爱情没了之后 , 两个人连最基础的体面都难以维持?
如果我们终将走向相互厌憎 , 为什么还要相爱呢?
你不得不开始怀疑过去自己对另一半的判断准则 , 怀疑自己所体悟到的那些快乐是否真的存在过 , 怀疑那些“非ta不可”的错觉 。
在分手的那一刻 , 爱情的意义好像被完全消解了 。
从来没有一门课程教过我们如何面对分手 , 也没有人告诉过我们:
如何面对爱情的消逝、虚无、不完美 , 其实是和恋爱同等重要的事情 。
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中提到 , 当代社会中 , 我们几乎已找不到任何活动、任何企业能像爱一样 , 以如此巨大的期待与盼望开始 , 却又如此一成不变地失败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