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本心 变态!15岁女友提出分手,研究生男友喊来三位朋友,将其轮奸!( 二 )


4、未成年人成为性对象 , 通常是在某人十分胆怯时 , 或者阳痿以后用未成年人作为性代替品 , 或者当性冲动十分强烈(刻不容缓)而一时又无法跟适合的对象发生性行为时 。
5、性变态者的性本能失调状况 , 与健康人所属种群或者职业之间的发生概率 , 并没有任何区别 。 学校老师或者小孩照料者身上不可思议的频繁发生对小孩的性虐待行为 , 仅仅是因为他们具有绝佳的时机 。
【叶本心 变态!15岁女友提出分手,研究生男友喊来三位朋友,将其轮奸!】第一点解释了“性”对人类的重要性 , 是一种生而为人的本能需求;第二三点 , 解释了“性变态心理”的产生 , 以及认定了“虐待狂”的性质 , 即“苗某的行为实际上就是心理变态 , 是虐待狂”;第四五点 , 说明了于某为什么会成为苗某等人的 “性对象” 。 这也是最重要的两点!
1、性变态者的所属种群和职业与常人并没有什么不同 , 性本能失调的概率和正常人也差不多(下文有相关补充) 。
之所以会将未成年人作为目标 , 完全就是因为“一时没有合适的性对象”和“具有绝佳的时机” , 即“精虫上脑 , 且刚好于某答应(或被迫答应)” 。
2、以未成年人作为“性对象” , 除了病理上的特征 , 如“阳痿” , 需要通过施虐的方式达到性刺激唤起性兴奋以外 , 也有可能是因为自身胆怯 。
结伴效应 , 指两个或以上的人结伴从事相同一项(非竞争赛)活动 , 相互之间会产生刺激作用、降低心理压力 , 进而提高活动效率 。
苗某和姚某各自约了一个朋友(何某、刘某)一起实施强奸行为 。 说白了就是“人多壮胆” 。 这样的行为也能进一步唤起“性兴奋” , 更加满足他们的“心理变态”!
二、当“海格力斯效应”遇上“过度理由效应”两个人之间出现了矛盾 , 如果A想报复B , 就会加深B对A的仇恨 , 有可能导致B挖空心思加害于A 。 如果此时 , A还不罢休 , B就会更恶毒的报复A 。 在这个过程中A心中的敌意越深 , B对A的报复可能就会越狠毒 , 甚至出现两败俱伤的情况 。 这就是“海格力斯效应” 。
“海格力斯效应”强调的是“冤冤相报 , 致使仇恨越来越深”的社会心理效应 。
海格力斯效应用到该案件之上 , 我们可以这么理解:
1、苗某(施害者)和于某(受害者)之间产生了矛盾 , 于某想要报复苗某(可能对他恶语相向) 。2、此时 , 苗某心中已经有了对于某的仇恨 , 他甚至会挖空心思加害于某 。 于某若还不罢休(例如:社交软件上拉黑苗某) 。 这就可能会使苗某生出更恶毒的报复的想法 , 哪怕这样的行为会出现两败俱伤的状况(例如伙同他人对于某实施强奸) 。
每个人都力图使自己和别人的行为看起来合理 , 于是总是为不合理的行为寻找合理的借口 。 一旦找到了认为足够的原因 , 就会满足于此 , 并不会继续寻找下去 , 后续可能会实施相应的行为 。 这就是“过度理由效应”!
“过度理由效应”和“海格力斯效应”一样 , 是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学现象”
苗某辩护人为苗某辩护道“被告人和被害人有共同的性爱好” 。 或许“共同的性爱好”便是苗某找到的合适的实施强奸行为的理由 , 所以身为研究生的他才会忽略了道德和法律做出了这等“丧尽天良”的事 。
从行为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海格力斯效应”遇见了“过度理由效应” , 即“报复心理有了合适的报复理由(尽管我们认为他的理由并不合理 , 但并不影响他自己认为合理)” , 便是苗某实施犯罪行为的“原动力”!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