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书|聪明人,都懂得“斤斤计较”


富书|聪明人,都懂得“斤斤计较”
本文图片
文|蓁蓁(富书作者)
王小波在《黄金时代》里写道:“生活 , 是用来经营的 , 而不是用来计较的 。 ”
对 , 也不对 。
在利益面前锱铢必较 , 便宜占尽;在是非面前据理力争 , 不依不饶;在得失面前分毫必争 , 绝不退让 。 这样的计较 , 自是令人敬而远之 。
可是有一种计较 , 不仅不会被人诟病 , 还是一种智慧的选择 。
富书|聪明人,都懂得“斤斤计较”
本文图片
对朋友斤斤计较 , 是最大的共情
人们常说:千金易得 , 知己难求 。
对朋友自当是掏心掏肺 , 两肋插刀 , 哪怕一时不乐意 , 也会假装大方 , 唯恐生了嫌隙 , 哪里敢计较太多 。
可真正的朋友 , 懂得体谅他人的难处 , 保持应有的分寸 。
此时的斤斤计较 , 恰恰是对彼此的尊重 , 是最大的共情 。
知乎上有个网友 , 分享了自己的经历 。
他对待交往多年的朋友 , 算计礼物 , 算计价值 , 实在是斤斤计较到了极致 , 但却赢得了朋友的感激 。
原来 , 他与一位做生意的朋友 , 相交了数十年 , 彼此感情十分要好 。
每年春节 , 两家都会互相拜访 , 给孩子压岁钱 , 给老人带礼物 。 彼此送的礼 , 都大致相当 , 年年如此 , 从不例外 。
这两年 , 那个朋友生意受疫情影响 , 状况不佳 , 还背了一身外债 , 生活质量明显下降 。
这些 , 网友都看在眼里 , 记在心里 。 他再去拜年时 , 没有像往常那样大包小包 , 只是给朋友的孩子送了本书 。
旁人知道后 , 问他为什么在朋友困难时 , 反而给的礼物变少 , 这不是看人下菜碟吗?
网友解释道 , 他深知朋友的性格 , 即便遇见再大的困难 , 也一定会还一个相同价值的礼物 。 故意送书 , 是为了不给朋友制造压力 。
这份计较 , 来自于对朋友深度的共情 。
富书|聪明人,都懂得“斤斤计较”
本文图片
有首歌唱得好:“因为爱着你的爱 , 因为梦着你的梦 , 所以悲伤着你的悲伤 , 幸福着你的幸福 。 ”
只有能够共情的人 , 才能设身处地理解他人 , 为他人着想 。
计较他人的喜怒哀乐 , 衡量自己的行为举止 , 惟恐因为自己行为不当 , 给他人带去困扰和麻烦 。
对朋友斤斤计较 , 算清利益 , 才能够让彼此活得轻松又敞亮 。
富书|聪明人,都懂得“斤斤计较”
本文图片
对工作斤斤计较 , 是最大的靠谱
名著《傅雷家书》的作者傅雷 , 是位做事十分认真的人 , 尤其对钟爱的翻译事业 , 更是斤斤计较 。
他的第一部译作《约翰·克丽丝朵夫》 , 是在抗日战争期间完成的 。
当时 , 他住在沦陷中的上海 , 每天“闭门不出 , 东不至黄浦江 , 北不至白渡桥” , 整日里埋首于巨著的翻译 。
对于翻译 , 他有一套严格的标准:动笔之前 , 必先“熟读原著 , 不厌求详”;
翻译时 , 每日进度不超过千字 , 每个词、每句话都要反复琢磨 , 尽力达到精准;待译作完成后 , 还须从头至尾校对一遍 。
《约翰·克丽丝朵夫》这部作品 , 在出版发行了十年之后 , 傅雷依然不满意 。 为此 , 他特意花费了近一年的时间 , 重新校订修正 。
他说:“鄙人对自己的译文从未满意 。 ”
“斤斤计较”的傅雷 , 就这样耗费了大约37年的时间 , 翻译了约500万字的作品 , 其中 , 他所翻译的巴尔扎克的10多部小说 , 在中国赢得了比在法国还多的读者 , 被法国巴尔扎克研究会吸收为会员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