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雷针的工作原理,避雷针的工作原理( 二 )


二、避雷针的原理
在电闪雷鸣的时候 , 高层上空出现了带电云层 。由于避雷针的针头很尖,此时避雷针会被感应上大量电荷 。而避雷针又与这些带电云层形成了电容器,电容很小,容纳的电荷很少 。所以避雷针与云层之间的空气就很容易被击穿,成为导体 。这时,带电云层就与避雷针形成通路进行放电 , 而避雷针又是与大地相连的,所以避雷针就可以把云层中的电荷导向大地,让建筑物不被击中 。
三、避雷针并不是万无一失的
虽说避雷针的原理是通过引导放电的方向将电荷导向大地,避免建筑未被击中,但是这并不代表避雷针就是万无一失的 。事实上,没有避雷设备是万无一失的,在保护范围内,并不是不出现雷击,而是减少雷击的能量 。所以大家要知道这一点 , 避雷针的防雷安全度并不是100%,在电闪雷鸣的时候,高层建筑同样会受到雷击,只不过影响比较小而已 。
如今 , 基本上所有高层建筑物顶端都会安置避雷针,这也是必须的 。亲爱的读者朋友们,你们明白了吗?
避雷针,又名防雷针,是用来保护建筑物、高大树木等避免雷击的装置 。在被保护物顶端安装一根接闪器,用符合规格导线与埋在地下的泄流地网连接起来 。
避雷针,别名引雷针 , 就是把雷引到地表下,这样雷就不会落在其他地方了,所以避雷针其实是引雷针,但是都可以有目地性的把雷引到指定位置
引雷 。通俗的说就是,避雷针把雷引到自己身上,再将雷传导到地面,从而避免建筑物等被雷击中,达到保护建筑物的目的 。
避雷针的顶部是尖的 , 正极版对面积比较小,电容量也就很小 。之间空气很容易击穿 。成为了导体,所以就很容易击穿

避雷针的工作原理,避雷针的工作原理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5、避雷针的工作原理在雷雨天气 , 高楼上空出现带电云层时,迅雷针和高楼顶部都被感应上大量电荷,由于避雷针针头是尖的,而静电感应时,导体尖端总是聚集了最多的电荷.这样,避雷针就聚集了大部分电荷.避雷针又与这些带电云层形成了一个电容器,由于它较尖,即这个电容器的两极板正对面积很小,电容也就很小,也就是说它所能容纳的电荷很少.而它又聚集了大部分电荷,所以,当云层上电荷较多时,避雷针与云层之间的空气就很容易被击穿,成为导体.这样,带电云层与避雷针形成通路,而避雷针又是接地的.避雷针就可以把云层上的电荷导人大地,使其不对高层建筑构成危险,保证了它的安全.
避雷针
唐代《炙毂子》一书在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汉朝时柏梁殿遭到火灾,一位巫师建议,将一块鱼尾形状的铜瓦放在层顶上,就可以主防止雷电所引起的天火 。屋顶上所设置的鱼尾开头的瓦饰,实际上兼作避雷之用,可认为是现代避雷针的雏形 。而早在以前,中国已经有了避雷针 , 一般以龙头为装饰,龙嘴里有避雷针头 。
法国旅行家卡勃里欧别·戴马甘兰1688年所著的《中国新事》一书中记有:中国屋脊两头 , 都有一个仰起的龙头,龙口吐出曲折的金属舌头,伸向天空 , 舌根连结一根细的铁丝,直通地下 。这种奇妙的装置 , 在发生雷电的时刻就大显神通,若雷电击中了屋宇,电流就会从龙舌沿线睛行至地底,避免雷电击毁建筑物 。这说明,中国古代建筑上的如雷装置,在大批量和结构上已和现代避雷针基本相似 。
现代避雷针是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发明的 。富兰克林认为闪电是一种放电现象 。为了证明这一点,他在1752年7月的一个雷雨天,冒着被雷击的危险,将一个系着长长金属导线的风筝放飞进雷雨云中,在金属线末端拴了一串铜钥匙 。当雷电发生时,富兰克林手接近钥匙 , 钥匙上迸出一串电火花 。手上还有麻木感 。幸亏这次传下来的闪电比较弱,富兰克林没有受伤 。在成功地进行了捕捉雷电的风筝实验之后,富兰克林在研究闪电与人工摩擦产生的电的一致性时,他就从两者的类比中作出过这样的推测:既然人工产生的电能被尖端吸收,那么闪电也能被尖端吸收 。他由此设计了风筝实验,而风筝实验的成功反过来又证实了他的推测 。他由此设想,若能在高物上安置一种尖端装置,就有可能把雷电引入地下 。富兰克林把这种避雷装置:把一根数米长的细铁棒固定在高大建筑物的顶端,在铁棒与建筑物之间用绝缘体隔开 。然后用一根导线与铁棒底端连接 。再将导线引入地下 。富兰克林把这种避协装置称为避雷针 。经过试用,果然能起避雷的作用 。避雷针的发明是早期电学研究中的第一个有重大应用价值的技术成果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