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花郎为什么要帅,古代中探花,为何比中状元还要兴奋呢?( 六 )


起源于隋朝的科举制度,在唐宋时期发展成熟,直到清朝光绪年间为止,历经一千三百多年之久 。主要分为童子试、乡试、会试和殿试几个阶段,每通过一级考试,所获得的身份就不同,由低到高依次为秀才、举人、贡士和进士 。其中进士的前三名为别为探花、榜眼和状元,通常由历代皇帝亲自选出 。
状元自然是所有考生中才能最出众的那一个,但也是最难考取的 , 据有关史料记载,从科举制度实行以来,共计仅七百多名状元 。榜眼最初是两个名额,作为状元的陪衬位列第二和第三 。到了唐宋时期,由于某些习俗的发展变化 , 探花应运而生 。
二.规定探花不仅才情名列前茅,样貌也是数一数二 。首先从探花这个名字,就能让人联想到花朵般的美貌 。当用它来形容男生时,则表达的是该男子的英俊潇洒和气宇不凡,也就是大家常说的貌似潘安 。探花刚出现时,被称为探花使 , 主要因一种习俗而产生 。
在皇帝钦点完状元和榜眼等人后,需要进行一场隆重的宴会,一是表达群臣百官对于皇帝招纳到贤才的祝贺,二是对所有中举学子的庆祝 。而在宴会中,还有一项比较重要的任务是,需要在这些进士中,先挑选出颜值爆表的男子 , 再由他采摘鲜花来布置庆典,并向此次拔得头筹的状元献上鲜花,以表庆贺之意 。
三.历史上和小说中的探花,待遇和仕途都较好 。虽然取得状元名头,确实是一件光耀门楣的大好事,但成为探花也不会比它逊色太多,都是仕途一片光明 。被选为探花后,不仅有机会在朝廷和皇帝身边担任要职,还有很大几率被王公贵族家的女性和公主们看中 。在庆贺大典上,为公主挑选佳婿,也是较为常见的事情 。
例如我们所熟知的贪官和珅,就是因才能和样貌皆很出众 , 被皇帝封为探花,并留在自己的身边,才有了他后来的平步青云 。还有明朝时期的探花钱谦益,德才与样貌兼备,让小了他三十六岁的才女柳如是 , 甘心嫁他为妻 。其次,在一些小说中也将探花描述的很是优秀,比如以风流倜傥和帅气迷人著称的李寻欢,当初就是探花出身 。
一日杏花三十里,新郎君去马如飞,这是苏轼著名的《送蜀人张师厚赴殿试》中的千古名句 。诗中既表达出苏轼对张师厚参加科举殿试美好祝愿,又表达出每年新科进士及第后那种轻松喜悦的心情 。唐代孟郊也有诗云,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 
科举考试兴起于隋朝,完备于唐朝,乃至满清灭完一直得以延续,即使今天的高考、公考都有其中的影子可循 。科举考试总共分为四级:秀才、举人、贡士和进士,也就是乡试、院试、会试、殿试 。殿试选出来的前三甲就是状元、榜眼、探花 。
三甲不分先后,全凭皇上裁定
三甲之间不存在哪一甲水平更好,几乎都是个顶个的一流人才 。就像今天的公考考试,最终的分差只有零点几分的差距,名次的排列更多的是看运气的成分 。这种运气成分大多是源自于皇帝个人喜好的,或者根据一些陈规习俗来裁定 。比如本次新科进士的试卷摆在皇帝面前,皇帝会根据个人的主观进行钦点,如此以来其中人为因素的成分就会大大增加 。像李世民、赵匡胤这样的雄主必然喜欢治国安邦、磅礴大气的文章,像宋徽宗这样的文艺皇帝就难免会倾向于辞藻华丽、文采斐然的类型 。
 
新科进士的含金量,大到无法形象
古代新科及第到底是个什么概念呢?它真的大到无法想象 。全国统考,三年一次 。报名人数有多少,暂且不说 。就从三年一次的时间周期来说,已经非常煎熬 。为什么说很多人,高中以后都四五十岁 , 就在于此 。假设一个人从20岁开始参加科举,只需要考三次就30岁了 。这就是使得很多人难以承受如此艰难煎熬,最经典的莫过于范进,才刚刚中个举人就高兴的疯掉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