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氮肥,什么是氮肥?( 三 )


尿素铁肥
尿素以络合物的形式,与Fe2+形成螯合铁 。这种有机铁肥造价低,防治缺铁失绿效果很好 。此外叶面喷0.3%硫酸亚铁时加入0.3%尿素 , 防治失绿效果比单喷0.3%硫酸亚铁好 。
我国发展
20世纪以来,氮化肥的生产一直居于举足轻重的地位 。这主要是由于世界土壤的平均氮肥力不高,氮素不易在土壤中积累,而现代集约化农业又促使土壤有机质与氮的过多损耗,在多数条件下单位氮素的增产量高于磷、钾养分 。
我国的氮肥工业发展较晚,到1935年才先后在大连和南京建成两座氮肥厂生产硫酸铵 。1949年前,全国累计生产的氮肥量为60万吨(N),主要用于沿海各省 。新中国成立后 , 氮肥工业先于磷钾肥获得迅速发展 。1953年我国年产氮肥以养分计算为5万吨 , 超过历史上1941年最高年产量4.8万吨 。经过第一和第二个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 , 至1965年 , 全国氮肥产量已达103.7万吨(N)比1953年增长近10倍 。以后,经过1969~1978年10年大、中、小型化肥厂并举的大发展时期,全国新建了1000余座小氮肥厂和10余座年产30万吨合成氨的大氮肥厂 。至1983年,全国氮肥产量猛增至1109.4万吨(N) , 成为仅次于前苏联的世界上第二位氮肥生产国 。1991年全国氮肥产量达到1510.0万吨 , 跃居世界第一位 。2005年我国共生产合成氨4629.85 万吨 , 生产氮肥3200.7万吨(折纯氮),其中尿素4147.13万吨(实物量) 。2006年全国农用氮磷钾化肥(折纯)产量为5,592.79万吨,比2005年同比增长8.0%;2007年1-11月全国农用氮磷钾化肥(折纯)产量为5,248.58万吨,比2006年同期相比增长13.1% 。
作物氮素
农作物含氮量
氮是植物生活中具有特殊重要意义的一个营养元素 。氮在植物体内的的平均含量约占干重的1.5%,含量范围在0.3%~5.0% 。
氮素在植物体内的分布,一般集中于生命活动最活跃的部分(新叶、分生组织、繁殖器官) 。因此,氮素供应的充分与否和植物氮素营养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植物的生长发育状况 。农作物生育的有些阶段,是氮素需要多,氮营养特别重要的阶段,例如禾本科作物的分孽期、穗分化期,棉花的蕾铃期 , 经济作物的大量生长及经济产品形成期等 。在这些阶段保证正常的氮营养 , 就能促进生育,增加产量 。进入作物体内的氮素,也可能经由可溶性氮的分泌(如水稻叶尖分泌的叶滴),氮的挥发等方式而损失 , 这种损失主要发生在作物的顶部,尤其在开花至成熟期 。
氮不足一般表现
在实际生产中,经常会遇到农作物氮营养不足或过量的情况,氮营养不足的一般表现是:植株矮小,细弱;叶呈黄绿、黄橙等非正常绿色,基部叶片逐渐干燥枯萎;根系分枝少;禾谷类作物的分蘖显著减少,甚至不分蘖 , 幼穗分化差,分枝少,穗形小 , 作物显著早衰并早熟,产量降低 。
氮过量一般表现
农作物氮营养过量的一般表现是:生长过于繁茂,腋芽不断出生 , 分蘖往往过多,妨碍生殖器官的正常发育,以至推迟成熟,叶呈浓绿色,茎叶柔嫩多汁,体内可溶性非蛋白态氮含量过高,易遭病虫为害,容易倒伏 , 禾谷类作物的谷粒不饱满(千粒重低) , 秕粒多;棉花烂铃增加,铃壳厚,棉纤维品质降低;甘蔗含糖率降低;薯类薯块变?。?豆科作物枝叶繁茂 , 结荚少,作物产量降低 。
对氮素吸收利用
作物具有吸收同化无机氮化物的能力 。因此,除存在于土壤中的少量可溶性含氮有机物,如尿素,氨基酸,酰铵等外,作物从土壤中吸收的氮素主要是铵盐和硝酸盐,既铵态氮和硝态氮,被吸收到体内的铵态氮,可直接光合作用产物有机酸结合,形成氨基酸,进而形成其它含氮有机物 。而硝态氮在体内还原呈铵态氮后才能被吸收利用 。植物吸收的氨和硝态氮还原成的氨 , 在体内不能积累过多,否则会使植物中毒,氨中毒使植物的呼吸作用降低,蛋白质合成受阻 。未经还原的硝态氮可以在植物体内积累 , 如养麦、烟草等旱作物和盐土上生长的耐盐植物,都能积累较多的硝酸盐,蔬菜也可在叶片中积累大量的硝酸盐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