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扬双核怎么样【图解】( 二 )


2012年4月24日Intel在北京正式发布了核心代号为Ivy Bridge的第三代酷睿处理器 。IVB有四大革新:是英特尔首款22纳米工艺处理器;核芯显卡升级为HD Graphics 4000 , 支持DX11的GPU核心;首次内建了USB 3.0功能;增加了对于PCI-E 3.0的支持 , 这样一来主板上绝大部分PCI-E插槽都由CPU直联 , 第三代的的命名为Core i7/5/3 3xxx的形式 。
酷睿双核:也就是酷睿1代 , 英文是Core Duo , 主要是用于移动平台 , T系列 。酷睿2双核:酷睿2双核包括E4000系列 , E7000系列 , E8000系列
英文Core 2 Duo , 是英特尔于2006年7月27日发布 , 是一个跨平台的构架体系 , 包括服务器版、桌面版、移动版三大领域 。其中 , 服务器版的开发代号为Woodcrest , 桌面版的开发代号为Conroe , 移动版的开发代号为Merom 。全新的Core架构 , 彻底抛弃了Netburst架构;全部采用65nm和45nm制造工艺;所有产品均为双核心 , 酷睿双核是32位的CPU , 而酷睿2双核是64为CPU , L2缓存容量提升到4MB;晶体管数量达到2.91 亿个 , 核心尺寸为143平方毫米;性能提升40%、能耗降低40% , 主流产品的平均能耗为65W , 前端总线提升至1066Mhz(Conroe) , 1333Mhz(Woodcrest) , 667Mhz(Merom) , 采用LGA775接口 。
奔腾双核:E系列包括E2000系列 , E5000系列 , E6000系列 , 主要应用在台式机 。
英文名为Pentium dual-core , 采用与酷睿2相同的架构 , 是酷睿双核的简化版 , 一种诞生在酷睿2之前 , 叫奔腾D , 奔腾D是假双核 。主要有:E系列 , T系列 , P系列 , U系列 。
赛扬双核:最强悍的赛扬双核是E3500 2.7G的L2是1MB的 , 然后就是E3400 E3300 E3200 。赛扬双核就是直接面向的低端市场了 , 性能各方面都要比奔腾双核差 。
最初出来的酷睿双核是1333MHZ的总线和4M二级缓存的 , 也就是E6000系列的 , 将二级缓存和总线降低 , 推出了800M总线、2M二级缓存的酷睿E4000系列 , 后来又继续推出了800M总线、1M二级缓存的E2000系列 , 并命名为奔腾双核E , 后来又推出了512K二级缓存的赛扬双核 。这些CPU的差别就在二级缓存和总线频率上 , 处理器的综合性能是由内核架构、核心频率、二级缓存和前端总线共同决定的 。
CPU总线带宽=总线频率总线位宽8 , 内存带宽=内存数据频率总线位宽8 。现在CPU都是64位技术 , 所以CPU总线带宽=总线频率8 , 内存带宽=内存数据频率8 。
目前酷睿双核、奔腾双核、赛扬双核中 , CPU类型分E系 , Q系 , T系 , P系 , L系 , U系 , S系: E系是普通的台机的双核CPU , 功率65W; Q系就是四核CPU , 功率会在100W-150W; T系是普通的笔记本CPU , 功率在35W; P系是迅驰5的低电压CPU , 功率25W; L系是迅驰4的低电压CPU , 功率17W; U系是迅驰4的超低电压CPU , 功率5.5W; S系是小封装系列 , SL的功率是12W; Pentium Extreme系列;是酷睿双核 。
至于喜欢玩游戏的用户 , 小编则不太推荐大家购买赛扬双核 , 当然如果您确实喜欢这种低功耗高性能的cpu , 您可以等英特尔再次更新换代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