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异 12岁孩子偷钱是道德问题吗?背后的心理需求是什么?( 二 )


从她的表情和语气中,很容易让人感觉这句话就是发自她的内心,而不是为了其他的特殊目的 。
这一点,也在跟她父亲、爷爷奶奶的沟通中得到了证实 。
她非常疼爱自己的弟弟,从来不和弟弟争抢、吵闹,每天放学之后,都会主动的去帮助继母照顾弟弟 。
她对弟弟的照顾方面,是她现在唯一让他们感到欣慰的地方 。
另外,从他们口中我还得知,孩子的继母对孩子也非常的好,这种好甚至到了放任的程度 。
以至于他们在继母刚到他们家的头一年,不得不经常告诫孩子,不要在继母面前过于放肆 。
离异 12岁孩子偷钱是道德问题吗?背后的心理需求是什么?
文章图片
但是,她和弟弟之间的良好关系,并不是从一开始就是这样 。在她的回忆中,在弟弟刚出生的头一年里,她“非常的不懂事”,最喜欢的就是把弟弟惹哭 。后来,在爷爷、奶奶的教育之下,她才慢慢的喜欢上了弟弟 。
这期间,有一件事让她记忆犹新,她一天吃午饭时把弟弟惹哭之后,奶奶直接把她关在了屋外,一位好心的邻居以为她家没人,把她带到了自己家里吃了晚饭后,才把她送回了家里 。
离异 12岁孩子偷钱是道德问题吗?背后的心理需求是什么?
文章图片
显然,她对弟弟的好,并不是她自己以及她的家人所认为的那种“姐弟情深”,而是她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中不得已的适应性选择 。
在母亲离开之后,尤其是弟弟诞生之后,所有人都把注意力放在了弟弟身上,而她在家里基本上就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存在了 。
为了获得大家的关注,她刚开始采取的措施是“报复”,通过弄哭弟弟,来获得内心的平衡以及家人的关注 。
但是,在她的行为受到了大人们果断的吓阻性的惩罚之后,她开始本能性的通过“讨好”弟弟来获取家人的认可和关注 。
显然,虽然很无奈,但是这种选择无疑充满着生存的智慧 。
离异 12岁孩子偷钱是道德问题吗?背后的心理需求是什么?
文章图片
压抑与行动化
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最大的恐惧和威胁来自于父母的忽视 。而小星通过讨好弟弟,解决这种恐惧和威胁,而且,这也是她唯一有效的选择 。
当她只有在弟弟身边讨好弟弟,才能够感受到放松和安全时,弟弟就成了她的一种依赖,成了内心“父母”的替代 。
但是,作为一个孩子,她肯定有着和弟弟重叠的兴趣和爱好,比如说玩具、新衣服、零食等等 。
让她主动的把这些东西让给自己的弟弟,就必须要对自己的需要进行压抑 。
所以,她才会不停的对自己重复“我自己一点都不重要,只要弟弟好就行了 。”以让自己不至于因为和弟弟发生冲突,而体验到被抛弃的恐惧 。
离异 12岁孩子偷钱是道德问题吗?背后的心理需求是什么?
文章图片
但是,这些被压抑的需要,并不会真正的消失 。
相反,还会因为压抑而变的愈发的强烈 。以至于当她不在弟弟身边,再看到这些她曾经想要而不敢争取的东西时,就会有强烈的想获得它们的冲动 。
哪怕这个时候她并不是真正的需要它们,也明明知道偷别人的东西不好 。
当一个人在某一个场合因为某种冲动无法表达而过度焦虑时,就有可能会在其他场合里,以无意识行为的方式表达出来,以此来缓解自己内心的焦虑 。心理学上把这种心理现象称为行动化或者付诸行动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