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塑在饭圈是什么意思,泥塑在饭圈是什么意思( 二 )


从泥塑粉热衷的人设来看,泥塑爱豆的一大原因就是“爱”:我的偶像只能被人所爱,但可以不付出任何回报——他是狐妖,是苗疆蛊女 , 是娇贵公主,对所有人形生物有致命吸引力;而他自己有权漫不经心,要么天真到不知爱为何物,要么足够妖孽,以至于轻视、挥霍他人之爱 。
不得不说 , 这更像是某种女性集体欲望的投射 。
前不久,豆瓣某小组的热帖,就将今夏风头正劲的男星肖战泥塑为一个“心机绿茶” 。
发帖者以过来人的口吻 , 夸张地“控诉”肖战玩弄人心的绿茶行径,警告各家粉丝高度警惕,不要让爱豆被这个“小婊砸”勾了魂 。
八卦论坛用户没有当真,评论大多是“哈哈哈哈哈”“谁不爱看美人在线勾魂”和“这到底是黑帖还是安利帖” 。发帖人不管有什么目的,倒是促成了一次挺成功的软文营销,成功勾起好奇心 。
至于其他男星的泥塑粉,看完热闹可能也会在心底哼一声:谁家哥哥还不是个小公主了!
“师夷长技以制夷”
然而,“爱”只是泥塑盛行这一现象最表层的原因 。
今年2月份,微博热搜榜上突然出现这样一条热搜:“小妈bot炸号” 。
bot即robot(机器人),可理解为接收网友投稿,并定期人工更新的树洞 。既然是“机器人” , 所以账号本身不发表任何观点,只是机械性地发布主题相关投稿 。
“小妈bot”的投稿人多为泥塑粉,投稿内容全部都是将各色男明星幻想为“年轻继母”并配合照片撰写的文案 。其中有一些涉及软色情 , 可能是账号被炸的主要原因 。
有趣的是,另一篇发布于“内娱泥塑bot”的投稿 , 其评论区却与其他泥塑投稿的狂欢气氛迥然相异 。网友纷纷表示自己“不敢泥”“恭送老先生出去”“不敢称姐姐”……
原来,这篇投稿的主人公是京剧四大名旦之一的程砚秋 。
《费宫人》民国剧照·程砚秋
为什么“不敢泥”?其实不是不敢,而是不能 。
热衷泥塑的网友多为女性,且多是异性恋 。之所以泥塑自己喜欢的男明星,并非性取向突然180°大转弯,而是为了更彻底的 消费商品。程先生乃开宗立派的艺术家,且已仙逝多年——种种加诸商品的目光在他身上压根不存在,所以无法可“泥” , 也没有必要 。
在“观看”男爱豆时,粉丝很难不感受到他们的年轻、美丽和性吸引力,这些特质作为商品的卖点 , 被浓墨重彩地标注出来 。然而男性肉体之性感在评判框架中是缺席的存在,中国自古以来就没有一套物化男人的话语体系 , 这使得粉丝难以对他们实施消费行为 。
自然而然地,她们开始照搬物化女性的话语体系——这可方便多了 。模板成千上万,源远流长 。
于是,男性也“手如柔荑,肤如凝脂 , 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起来 , 身体被解构为不同的物品进行比喻 。他们的角色,也被安排为引人遐想的“贵妇”“小妈”“寡妇”“孤女”,等等 。
粉丝在泥塑的性别倒错中歌颂了美人,也以消费者的身份收获了这套话语体系曾经赋予男性的,同等级的快感 。
“我就不能像个人吗”
泥塑的根本,深植于资本对人的物化 。粉丝经济宛然一个庞然大物,不仅引得众多“金主”纷纷下水 , 让粉丝心甘情愿被割韭菜,也能将光鲜亮丽的偶像吞吃入腹 。在这个时代,偶像被商品化的范围之广,被物化的程度之深,堪称21世纪大众娱乐之怪现状 。
在这个封闭的体系中 , 消费的粉丝、作为商品的偶像,以及资本运营,没有哪一方真正无辜 。所以并非“贵圈没有男人,大家都是姐妹”,而是“贵圈没有人 , 大家都是商品” 。泥塑一词风行饭圈,反映的正是这样一种粉丝经济下的异象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