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亲|大爷大妈“硬核相亲”火爆出圈背后:中老年人的情感需求不应忽视( 二 )


如今很多年轻人也意识到 , 亲情很难替代伴侣感情 。 “当前很多老年人 , 由于儿女不在身边 , 内心的孤独感非常强烈 , 很多节目嘉宾经历过人生的起起落落 , 有的中年下岗 , 有的婚姻不幸 , 有的疾病缠身 , 有的甚至常常感到死亡逼近 。 ”《缘来不晚》栏目责编张晓菊说 。
2
东北中老年相亲节目
“硬核搞笑”背后引深思
半月谈采访人员在调查中发现 , 中老年人相亲节目在东北地区异常火爆 , 收视率名列前茅 , 这与东北人幽默、诙谐、能说、敢讲的性格密不可分 。 “从某种意义上说 , 相较于南方地区 , 东北话更接近普通话 , 在传播上也具有一定的优势 。 东北幽默段子式的表达 , 大大增加了节目的话题性 , 使之更有‘爆点’ , 更易在互联网上传播 。 ”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教授游洁说 。
从节目的角度而言 , 中老年相亲类节目反向输出 , 容易吸引眼球 。 此前 , 以《非诚勿扰》为代表的年轻人婚恋交友节目频出爆款 , 火爆荧屏 。 似乎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 , 只有年轻人才可以享受风花雪月的浪漫爱情 , 而老年人的生活则是退休后下棋打牌 , 喝茶遛狗 。
“当今社会不少老年人物质生活较为丰富 , 可情感上的孤单寂寞很容易被忽视 。 其实 , 老年人在丧偶或离异后 , 也盼望能够找到知心的另一半 , 携手度过余生 , 这为该类节目的收视率提供保障 。 反向输出为中老年相亲节目创造了亮点 。 ”东北师范大学传媒科学学院教授郑军说 。
中老年人的婚恋观与年轻人存在很大不同 。 在人们的传统印象中 , 相亲恋爱本应是一个私密、羞涩 , 甚至有些保守的行为 。 年轻人有时间 , 也愿意享受追求与被追求的过程 , 但老年人则直接、坦诚 , 甚至有时令人觉得仓促 , 不近人情 。 “节目嘉宾大多走过大半生 , 他们很清楚自己对另一半的要求是什么 , 换句话说 , 他们比年轻人更不迁就 , 感情中容错和试错的时间更少 , 因此在表述上也就更直接 , 只选择随心的 , 适合自己的 。 ”《缘来不晚》制片人高朋举说 。
网络时代的到来 , 为中老年相亲节目“出圈”提供了平台和机遇 。 多位受访专家表示 , 此类节目在东北“出圈”的背后 , 实则反映了当前我国社会养老问题值得关注的现状 。 “中国目前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 , 很多老年人对于机构养老排斥 , 对于居家养老有传统依赖性 , 这也使得当前老年人的婚恋需求庞大 。 ”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院长田毅鹏说 。
根据《乡里相亲》节目数据统计 , 在城市中 , 女性对另一半的需求集中表现为“陪伴”“爱情” , 男性则为“陪伴”“做饭”;在乡镇地区 , 女性对“养老”的需求远远高于城市 , 而男性的需求集中于“看家望门”和“做饭”两项 。 “一些老年人渴望再次拥有爱情 , 也有一些人只是想找一位能够搭伙生活的人 , 让自己的晚年生活不孤独 , 这也正是‘老伴儿’这个词的含义 。 ”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韩佳均说 。
55岁的张大妈是哈尔滨的一名企业退休职工 , 爱人于2018年因病逝世后 , 张大妈就一个人生活 。 她的儿女都已成家 , 平时工作很忙 , 每逢过年过节才能来探望 。 “岁数越来越大了 , 儿女们担心我自己一个人生活没人照顾 , 就劝我找个老伴儿 。 ”张大妈说 , 看到相亲节目有不少找到老伴儿的 , 儿子就帮她报了名 。
3
立足节目服务类定位
谨防内容哗众取宠
中老年相亲节目在全国热播 , 为帮助中老年人再婚、寻求生活伴侣提供了渠道 , 发挥了积极作用 。 以吉林地区播出的两档中老年相亲类节目《乡里相亲》和《缘来不晚》为例 , “节目开播至今 , 已经撮合了近1500对老年人 , 其中成功牵手的比例在60%至70%左右 。 ”张晓菊说 。 《乡里相亲》节目的牵手成功率也超过50%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