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饮茶之风由来已久 , 在汉族与多民族的融合过程中 , 茶这一特殊文化也得以推广开来 。从而衍生出不同民族自己独特的茶文化 。在满族文化中 , 茶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 可能很多人都不解 , 今天就为大家涨涨知识 。
满族茶饮历史悠久 。早在唐代 , 茶叶作为贸易产品之一已经引入北方 。辽金时期的女真人已有饮茶习惯 。据记载:当时的女真族男女相爱可自由相携而去 , 然后才回女家拜门 , 执妇婿之礼 , 谓之“纳彩” 。
女婿登门之时 , 女方无论大小皆坐于炕上 , 任凭女婿来拜 , 谓之“男下女” 。但女方要盛情招待 , 食品中茶是必备物 , 另有酒、乳酪与蜜饯等 。而在婚嫁之日 , 饮酒之后 , 仅留上等客人饮茶 。
清入关后 , 满族茶俗受汉文化影响 , 内涵更加丰富 。尤其是宫廷茶宴 , 精致、富贵 , 规模更是超越以往朝代 。满族茶饮器具以瓷器为主 , 至于清皇室 , 更有用黄金和玉器制作的茶具使用 , 据《清稗类钞》载 , “宫中茗眊 , 以羒金为托 , 白玉为眊” 。
由于生存环境和生活层次的不同 , 历史上满族人饮茶种类多样 。奶子茶:由于满族祖先长期居住在东北的白山黑水之间 , 属于畜牧游猎民族 。因此 , 传统满族人喜饮马奶、牛奶、羊奶 。
后来随着与汉族的交流融合 , 茶叶输入后开始出现奶茶 , 将茶叶泡好后加入奶一起饮用 。花茶:清入关后 , 清宫廷专设御茶房 , 所收茶之种类很多 , 但在宫廷茶宴和民间 , 除传统习饮的奶茶外 , 花茶也是日常喜饮品种之一 。
各种土茶: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 , 历史上满族农村人大多饮用自己制作的土茶 。具体有如下几种:柳蕾茶 , 用春天嫩柳芽焙制的 , 常用来待客 , 喝了能清火明目 , 有一定健身疗效 。糊米茶 , 女真时期 , 百姓在饭糊中加入开水饮用 , 可以养胃助消化 。
酸茶 , 依兰、双城一带的满族用黄米面加豆面发酵后 , 煎沸饮用 , 味带酸甜 , 十分好喝 。还有一种土茶 , 用野玫瑰叶(间或有少量的花)、黄芪、达子香(一种山杜鹃花)叶晒干泡饮 , 也十分清香;另外相传满族人还有饮用小青草之说 , 就是将蒲公英的根挖出来之后 , 晒干切片当茶来饮 。也有人将中药黄芪的叶子采回来晒干后当茶饮 。
满族对茶文化可以说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第一 , 是把清饮系统茶文化与调饮系统茶文化有机结合起来 , 把奶茶文化上升到与清饮几乎并驾齐驱的地位 。清官内帝后爱食奶制品 , 奶茶是重要饮料 。
满族把奶茶放进宫廷与朝仪 , 大大提高了调饮文化地位 。至今北京典型大茶馆多与饮食结合 , 便是清饮与调饮糅合交融的产物 。而茶中加花香 , 虽属清饮系统 , 但与传统茶道也是相背的 。如果不属于偏见 , 就应该注意调饮系统巨大需要这一事实 。从这一点说 , 满族对茶文化是有创造性贡献的 。
第二 , 清代宫廷爱饮花茶 , 因而使介于红、绿茶之间的花茶——半发酵茶得以迅速发展 。在传统茶艺中虽轻视花薰 , 但民间却极爱好 。半发酵茶对善变的中国茶艺进一步起了推动作用 。清代八旗子弟以茶与花结合创出许多名堂 , 当时虽属有闲阶层无聊之举 , 但无疑丰富了中国茶艺的内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