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是相对于应试教育而言的 。長期以来,中国的传统教育中,应试教育的思想一直占据着人们教育思想中的主导地位 。过去,读书人读书就是为了参加科举考试,升官发财,而读的又是四书五经一类的东西,这些东西读了,除了参加科举考试外,到了社会上再无别的任何用处 。像鲁迅笔下的孔乙己那样的人就是旧教育制度的牺牲品 。解放后,我们虽然对旧教育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造 , 但是 , 读书的目的是为了考试这种思想依然根深蒂固地占据着人们的思想,许多学校的领导和教师在自己的教育工作中,也同样贯彻着应试教育的理念 。而应试教育的致命不足是见分不见人 。只要一个学生考取了好的分数,无论他的能力如何,大家就认为这个学生就是好学生 , 考取学生多的教师就是好老师,考取学生多的学校就是好学校 。结果造成了一些学生的高分低能,有的学生虽然考分很高 , 但是到了社会上却毫无用处,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 。社会上的许多有识之士就是在充分认识到了这些危害之后,才提出了素质教育这个理念的 。素质教育的本质就是要重视学生素质的提高 。其实过去我们党和政府历来就十分重视学生素质的培养 。我们党的教育方针就是学生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 并实行了九年制义务教育,只是在实际教育工作中由于受到了传统思想的干扰,这些素质教育理念未能得到很好的落实而已 。其实 , 人们在提倡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个很大的误区,就是全盘否定过去的教育制度 , 认为过去的教育都是应试教育,我认为这也是不对的 。因为,读了书没有用处只是一些个别的现象,毕竟过去读了书的人大部分还是在社会上发挥了巨大作用的,读过书的人的素质毕竟与未曾读过书的人还是不一样的 。我认为素质教育的本质问题还是在人们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中 。其实,我们现在的教材和考试题目中已充分渗透着素质教育方面的内容了 。现在一些学校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乱象 。有的学校把素质教育只是挂在口头上,作为一种外表的装饰,实际上还是在搞一些应试教育的老一套 , 这叫做穿新鞋走老路 。我国古代读书人历来有一种苦读精神:头悬梁,锥刺股,凿壁偷光,囊萤映雪,都是古人苦读精神的美丽传说 。可是提倡素质教育后,有些人却认为苦读精神就是反对素质教育,就是与素质教育背道而驰 。认为素质教育就应该让学生轻轻松松、嘻嘻地去学习 , 结果把我国几千年来读书人的苦读精神也丢弃了 。也有的学校领导和教师,素质教育不知怎么搞,应试教育又不敢搞,结果弄得不伦不类的,应试不应试,素质不素质的 , 两面都做不好 , 反把教育搞成了一团糟 。过去我国读我认为这些都是不对的 。我认为,只要我们始终把教育的着眼点放在学生身上,一心为了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端正教育思想,摈弃教育中的功利主义,我们就已经在贯彻素质教育了 。
【什么是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已经提出很多年了,但是目前为止国内外都没有对素质教育进行一个准确的定义 。多数教育工作者家长包括媒体都把学校不重视的音乐、美术、编程等当成了素质教育,事实上这些都是学科教育 。通过语文提升孩子的阅读理解能力 , 通过数学提升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难道这不是素质教育吗?

国外有一位学者认为,当我们把老师所教的知识遗忘了以后,剩下的东西,那就是教育的结果 。事实上我们通过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在这个过程中学会如何面对问题,如何解决问题,这样的能力本身比学到的知识更重要 。
教育的目的会决定教育实施的方法和最终的结果 。就以孩子的考试成绩为例 , 我们可以通过对知识的剖析,用灌输式的方式让孩子通过记、背、练的方式掌握知识,这也是可行的路径 。但是我们也可以通过对知识的教授,让孩子掌握知识的同时 , 也懂得掌握知识的路径并且能够对知识进行应用也懂得掌握知识的路径,并且能够对知识进行应用和迁移,以及创新 。显然后一种方式更注重每一个学生掌握知识能力的培养,而不仅仅局限于知识本身,这应该是我们更加注重的 , 也是未来必然的发展方向 。

显然这两种方式都可以掌握知识,但是后一种方式 , 知识只是副产品,而掌握知识的能力,才是最终的目标 。
整体来说 , 素质教育更侧重孩子学习能力和各项核心素养的培养,而不仅仅是掌握知识本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