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过三分之一的职业资格将取消,九成地方职业资格都应该取消——人社部副部长汤涛10日在中国政府网的在线访谈,让职业资格的简政有了紧锣密鼓的观感 。
过去一年半中,国务院已经取消了三批149项职业资格认证 。如果不是这些被取消的证儿被陆续晒出来,普通人恐怕都意识不到,原来职业资格认证已经繁复到琐碎的程度——“装饰材料管理师”、“装饰资料管理师”要分别考证,“民族(古)建筑修缮师”和“民族(古)建筑维护师”不是一码事儿,甚至,“木地板导购员”也要持证上岗 。
上述名目大多是“国字头”,也即国务院各部门设置的职业资格 。在地方的资格认证中,各类奇葩资格证更是蔚为大观 。去年此时,陕西的“面皮证”曾成为各媒体评论版的头条,“考个面皮证然后去挂靠挣钱”的戏谑“风靡”舆论场 。而在今年的另外一个新闻故事中,安阳大学生小孙拿到了包括“广播电视编辑采访人员从业资格证”、“高级文秘及办公室自动化证”在内的65个证书,却仍然找不到工作 。照片里 , 待业的年轻人抱着一摞半人高的证书凝视着镜头,像是在进行一次无声的问询 。
两个新闻互相参看,如同连接起了考证之旅的“开头”和“结局” 。“面皮证”其实存在多年,之前都没有被公众注意到 。与其说它是因为媒体报道而有了“存在感”,还不如说它被政府职能改革的大背景凸显了出来 。全能政府的巨大惯性、简政放权的落实难度、职能部门在放权和扩权间的纠结、权力对微观经济的调拨能力,都可从这个小小的资格证看出端倪 。而“65个证书还找不到工作”的新闻,则从一个最现实的角度,印证了带有计划思维的职业评价体系与市场评价的脱节,及其在市场面前的傲慢、顽固和自说自话 。
强行把一些不必要的资格认证纳入政府主导,几乎一定会产生官方评价和市场评价“两层皮”的结果:有实力的企业缺乏“资质”,需要向一些从业者借“证儿”;有证的从业者却不一定参与一线实践 , 只需把“证儿”挂靠在前述企业挣钱 。这种情况在暖通、水电、建筑和景观设计类行业尤为常见 , 已经是可以拿到桌面上谈的“秘密” 。
结果就如公众所见,人为设计的资格证在市场中拦堤筑坝,将正常的经济交流切割开,滋生了培训、考证、办证的灰色链条 , 形成了多种周边性权力和利益团体 , 也逼出了各种资格证挂靠的地下市场 。除了人们常常诟病的设租寻租的问题外 , 它还降低了经济交往的效率,抬升了创业和创新的成本,并隐性地强化了本来应该随着改革而逐渐淡化的身份门槛 。
【职业资格认证培训,职业资格认证证书有哪些】
所以,从一年半前国务院开始清理职业资格认证以来,相关的改革进度就一直被媒体跟踪 。不仅是公共讨论的严肃话题 , 也成了民间舆论场的焦点 。此中原因 , 除了和普通公众的利益相关性比较大之外,还因为它在改革中的典型性和象征性意义:市场经济不是要取消必要的准入门槛和基础规制,但应该先考察这些规制是否在用计划思维模拟市场的优胜劣汰,对在市场角力中慢慢形成规则越俎代庖 。这个考察的意义,会伴随着职业资格证的分批取消逐渐彰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