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主你的这种消费行为 , 其实对应你的心理动机就是“吃到凤爪” , 然而在吃到凤爪的具体行为上,又有了对A牌的这种偏好 。而你最后买了B凤爪,我不清楚你是在什么样的情境下买的,是去之前就知道那里没有A只有B , 还是抱着买A的心情去了发现没有A只有B,失望之余买了B?这两种情况下,其实你最终都满足的是“吃到凤爪” 。为什么没有A牌凤爪,你没有买A牌的其他产品,而是买了B牌凤爪?为什么没有买到A牌凤爪,你不是用买其他你喜欢吃的东西来代替,而是还买了另一个牌子的凤爪?这些都说明你的行为动机就是吃到凤爪 。而最后,确实 , 当你吃了一口之后,满足了“吃到凤爪”这个动机 , 你就不要了 。
在以上这个过程中,是你满足自己“吃到凤爪”这个动机只有通过购买(消费)行为才可以达成 。因为B牌你以前吃过,所以不是因满足你的好奇心而进行消费;而且B牌可能与A牌差价不大(因为你并未提及价格这一点),至少是你对二者的价格差异并不敏感,所以也不是价格导致的消费行为 。所以你这个行为可能和消费心理并没有什么关系 。
【消费心理的时效性是什么】
我觉得其实反映的是你在满足自己的动机时采取行为的一种模式 。有些人是吃不到自己想吃A牌的宁愿不吃 , 这说明他们的动机目标是非常具体细节的,换句话说就是 , 他们的动机就是”吃到A牌凤爪“,而不是”吃到凤爪“ 。而你的动机则不是这么具体 , 前面我分析的,你的动机就是”吃到凤爪“,只不过A牌是你的一个偏好而已 。但是有意思的是B牌你吃了一口又不吃了,这在我看来反映的是你在进行自我强化与自我确认的一个过程 。因为你以前吃过B牌不如A好吃 , 这样做其实就是你在向自己证明你以前的看法依然正确 。为何你会这样做呢?如果是精神分析或者心理咨询方面的人,可能会进一步关注你从小的养育环境和心理过程 。比如,在你从一个婴儿被抚养长大的时候,你的抚养者在满足你的动机(比如饥饿、玩具等)时,是否是采取没有你想要的某某东西,就硬塞给你另一样差不多的东西这样的情况?等等 , 或许和你现在的这种行为模式有关 。因为我的领域不是精神分析或是心理咨询方面 , 所以就不展开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