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马斯洛的层次需求理论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把人的需求划分为生理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五个层次
如果将其赋予中国化色彩,那就可以用“西天取经”的故事作为代替
唐僧的取经队伍里普遍的认为是4个人 , 但在这里白龙马是有一席之地的 。我们可以将取经团队成员进行拆分,根据性格匹配相应的层次需要
第一层次是生理需要
简单理解:衣食住行都可以被理解为生理需求,在取经队伍中这一人选无疑就是八戒-猪悟能了
首先,从形象上来说 , 八戒是个猪,所以吃肯定是他的一个生理需要 。
其次,我们从八戒下凡的背景来看,原身天庭的天蓬元帅,掌十万天兵,放我们今天也可以理解为是“有权有势” 。却因为调戏嫦娥被贬下凡,错投猪胎,才成了现在的模样 。无论是后续的取经路,还是被贬下凡的根本原因 , 贪图美色就是八戒的一个致命点 。我们常说“食色性也”,所以好色和贪小便宜、好吃懒做的性情就妥妥地将猪八戒归属到生理需要这个层次了

如何看待马斯洛的层次需求理论

第二层次是安全的需要
很简单安全第一嘛,其他的都无关紧要 。对标到《西游记》那这个人就一定是沙僧了 。这又是为什么呢?
我们都知道沙僧原先是给玉皇大帝“卷门帘”的卷帘大将 。在一次宴会上失手打碎了御赐的琉璃盏,这才被贬下界 。不得已在流沙河落草当了妖怪 。后经观音点化做了取经人的徒弟,一路上“不吭不响”最终修成正果敕封“金身罗汉” 。
这里就会有人好奇了,为什么他就能悄迷的“摆烂到最后”呢?
首先 , 我们来看,他本质上是给玉皇大帝卷门帘的,但是个人就能给玉帝卷门帘吗?不是的 , 如果人人都可以的话,那刺客、间谍或者玉帝的仇家们都可以给玉帝卷门帘的 。所以能胜任这个岗位的人一定是千挑万选出来的 。就如《甄嬛传》里的苏培盛一样,那都属于皇帝近人,虽然和苏妃比沙僧还差点 , 但那也不是一般人能比的 。这就是沙僧可以在取经路上“摆烂”的原因之一 。
其次,我们再看,沙和尚在流沙河干了什么?在被南海观音点化前 , 他吃了九世的取经人,并把取经人的头颅串成项链戴在了脖子上 。是谁给了沙僧胆子 , 敢明目张胆的对佛祖钦定的取经人下手呢?
普遍被人接受的一种说法是:派系之争 。唐之前佛教其实并不算是主流,当时多盛行本土的道教 。而西天如来想要进入东方最好的方式就是派人传教,这个人选在《西游记》里就是唐僧 。出于教派对立,以天庭为主的道教一派自然不允许他人“撬动属于自己的蛋糕” 。所以就有了暗示沙僧破坏取经的行为 。
再者,从解散取经团队的角度出发:猴哥有花果山,八戒有高老庄,小白龙可以回西海,而唐僧是“御弟哥哥”,只有沙增一个人没有地方去 。他只能在接受“上级的任务”的同时保证取经的正常进行,从而给自己多找一条稳定的后路 。
所以,安全的需要对沙僧来说至关重要 。

如何看待马斯洛的层次需求理论


第三层次是归属和爱的需要
简单理解:伙伴之间的关爱和情感上的归属 。这些东西西游团伙的人都不缺,除了白龙马 。为什么呢?
白龙马,也就是小白龙 , 它是西海龙王的三太子,本来应该过得是随性自由自在的生活 。但是一个不小心把玉帝赐给西海的明珠用火给烧了 。这还了得,事情传到了玉帝的耳朵里,再经有心人的挑拨,玉帝办下法旨说西海龙三太子触犯天条,不敬玉帝,犯死罪 。这无疑给西海以致命打击 , 往大了说,不敬帝王这是诛九族的大罪 。想必族中人也对其也多有不满 。幸得观音指引,化作白马与取经人做脚力 。由观音出面才得以解决,不仅保住了整个西海 , 也给自己一个教训 。在后续的取经路上,小白龙在队伍里一直任劳任怨,最终修成正果,同时也收获了师兄弟之间的情感 。所以说小白龙就是归属和爱的这一需要层次的体现 。

如何看待马斯洛的层次需求理论

第四层次是尊重的需要
每个人都希望得到他人发自内心的尊重,猴子也不例外 。
取经队伍中,唐僧除去是御弟以外还是有名的僧人,弟子也不少,他是被人发自内心尊重的;猪八戒和沙僧原先都是天庭的官员,自然受人尊重;更不用说小白龙了 , 人家可是正儿八经的龙太子,没犯错误之前在西海横着走都没问题 。只有猴子,是天生地养,虽集天地灵气,却无依仗 。好不容易求学三星观,得菩提祖师教诲,最后还被逐出师门 。取经途中他的功劳最大能力最强,但还是得不到正牌神仙们的认可,依旧会笑话他是一只猴儿 。
所以他需要通过取经这一行为 , 不断修身修心,加深自我修行 。最后换得“斗战圣佛”这样一个称号,来证明自己 , 同时收获他人发自内心的尊重 。

如何看待马斯洛的层次需求理论

第五层次是自我实现的需要
这也是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最高层次的需要 。马斯洛提出,为满足自我实现需要所采取的途径是因人而异的 。自我实现的需要是在努力实现自己的潜力,使自己越来越成为自己所期望的人物 。这说的不就是唐僧的想法和做法吗?
唐僧,出自状元之家 。前身是如来座下二弟子-金蝉子,因犯错被罚没入轮回 , 是“十世修来的好人”,佛祖选定传教者 。从小皈依佛门,悟性极高 。年纪轻轻就广负盛名,声名远扬,后被唐太宗所欣赏 。因为想要追求更高层次的佛法-大乘佛法,更好的普度众生,而选择自行西去拜佛求经,获赐“御弟” 。
西行途中,虽艰难万险,妖精百现,任不改初心 , 最终得偿所愿,回归故土,继续宣扬佛法,造福更多的百姓 。这就是唐僧的初心和坚持,也是他个人自我实现的最直观的体现 。

如何看待马斯洛的层次需求理论


至此,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结合上《西游记》的内容,是不是更加的好理解了呢?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是1968年由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 。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要分五个层次 , 分别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和归属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 。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属于缺失性需要,剩下的三个需要属于生长需要 。需要的这五个层次是一个由低到高逐级形成并得到满足的 。
生理需要包括对书屋、空气、水、性和休息的需要,是维持个体生存和种系发展的需要 。
安全需要包括对生命财产安全、秩序、稳定、免除恐惧和焦虑的需要 。
爱和归属的需要包括与他人建立情感联系,如结交朋友,追求爱情的需要,隶属于某一个群体 , 并在群体中享有地位的需要 。
尊重需要包括希望有稳定的地位,得到他人高度评价,受到他人尊重并尊重他人的需要 。
自我实现的需要包括希望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潜能,不断完善自己 , 完成与自己能力相称的一切事情,实现自己理想的需要 。
这五个需要层次之间的关系,无论从种族发展的角度,还是从个体发展的角度,层次越低的需要出现的越早 , 层次越高的需要出现的越晚 。层次越低的需要 , 需要的越强烈,这个能否得到满足直接关系到个体的生存 , 高层次的需要不直接关系到个体的生存,但高层次的需要如果得到满足有益于健康、长寿和精力的旺盛 。
【如何看待马斯洛的层次需求理论】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反映了人的需要从低到高的发展趋势 , 也反映了需要和行为之间的关系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忽略了人是社会的人,人的需要是对客观现实的反应,是受社会历史条件制约的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