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研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7-2022年中国消费金融行业运营模式分析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统计数据显示
2017-2022年消费金融行业发展预测分析
一、消费金融行业发展前景分析
每类消费金融机构通常只占消费需求广、资金成本低、风险控制强三个方面的一两个,五类消费金融机构都无法同时在三个要素中具备优势,所以为了联合运营是必然趋势 。2015年以来 , 多家金融科技巨头频频与传统金融机构展开合作 。相较之下 , 资金成本短板易突破,如京东利用企业信用和分级资金安排降低融资成本,传统金融机构创新动力不足,但乐于合作分羹;而场景优势和大数据资源具有一定的难以替代性 。所以具备场景优势和技术优势的参与者 , 同传统金融机构合作成为最具竞争力的搭配 。
商业信用机构具有长尾数据优势,未来可发展成为商业信用基础数据供应商 。在个人征信缺口下,拥有大数据和征信牌照的公司向各方输出信用产品 。消费金融的快速发展一定会带来个人征信数据服务的大量需求 , 而由央行主导的征信系统覆盖力 , 消费金融机构享有的高利差收益使得它们愿意付出成本控制潜在风险,第三方个人征信机构基于自身的数据积累和技术优势将获得发展良机 。受益于征信缺口,大数据能够带来绝对风控优势 。第三方征信服务公司的运营产品是信用数据,而非信贷资金,其需求的扩展来源于企业端风险控制,其成本在于获取信息和后续运营,具有显著的规模效应,数据覆盖面和分析能力是其核心竞争力 。
借助于金融科技 , 消费金融机构不仅可以降低坏账风险,更可以建立起差异化定价体系 。从数据积累和风控技术上来看,银行依托于央行征信系统能够有效获取信息数据,信贷审查控制流程严格,分贷前贷中贷后三个部分,十六个环节 , 风控能力最强;第三方征信服务公司具备大数据和云计算能力,以及长期积累下的用户基础属性信息、购买行为与偏好、资金流、物流等信息,数据可以从不同维度相互校验 , 构建用户信用生态,数据量大 , 风控能力强;电商和消费金融公司都具备一定的数据优势 , 能够通过对接第三方信用服务,建立自身的风控系统 。
大数据通过对个人财产、经营、库存、流通、消费、社交等信息的分析,为小微企业和普通居民刻画用户生态,从而实现差异化定价,大大提高了消费金融的包容性,使金融服务下沉到低净值的客户中去 。
在大数据思维的驱动下 , 消费金融主要受到四个方面的影响:第一是精准授信,通过专业化标准化的分类,通过大数据分析和建模解决传统信贷中的失准失察;第二是信贷创新,做到准入精准化审批自动化、风控模型化;第三是客户需求的把握 , 建立统一的客户标签和客户画像,形成客户的全景视图;第四是风险判断 , 通过数据的合成搜索多维数据对异常行为进行判断 。
消费金融机构的借贷成本体现在其融资渠道上 , 其中银行能够吸存纳储,成本最低;持牌消费金融公司资金主要来源于自有资金,同时可以进行同业拆借、发行金融债券等方式融资,成本仅次于银行;电商平台由于没有消费金融牌照 , 大多依赖于自有资金,近年来在拓展外部融资渠道上也取得重要突破,通过ABS有效盘活了资产弹性,成本再次之;垂直领域消费金融公司融资渠道与电商类似,但资产规模较?。?摊薄ABS发行成本高成为一大障碍,而通过P2P平台的融资成本要显著高于其他类型机构 。
消费金融机构面临的资金需求的问题,可以通过资产证券化解决,资产证券化智能云金融提供服务,将底层资产透明化 , 进行存续管理规范、分类统计 。
良好的法律环境是消费金融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对防范风险、维护各方利益必不可少 。我国虽然已出台了《个人住房贷款管理办法》、《汽车消费贷款管理办法》等行业规章,但专门针对消费金融的法律仍处于缺失状态 。因此,应从两方面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与完善 。一是制定专门的消费金融法律,如《消费信贷法》、《消费信用法》、《个人破产法》等,以此切实维护消费金融各参与方的权利与义务,维护消费金融市场的良性运转 。二是修改现有的法律条款,包括《合同法》、《担保法》、《保险法》、《商业银行法》、《贷款通则》等法律法规与消费金融发展不相适应的地方,从法律环境上改善消费金融发展的外部环境 。
二、消费金融行业发展规模预测
(一)个人住房贷款规模预测
根据住房城乡建设事业“十三五”规划纲要,“十三五”时期,城镇新建住房面积累计达53亿平方米左右,到2020年 , 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35平方米左右 。住房公积金制度对促进住房消费的作用进一步增强,到“十三五”期末,全国住房公积金缴存总额达到15万亿元,个人住房贷款总额10万亿元 , 个人住房贷款率提高至90% 。
图表:十三五末期我国个人住房贷款规模预测
想要了解更多关于行业专业分析请关注中研普华研究报告《2017-2022年中国消费金融行业运营模式分析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
【江苏银行消费金融发展趋势 互联网消费金融最终发展趋势】
互联网金融是指以依托于支付、云计算、社交网络以及搜索引擎等互联网工具 , 实现资金融通、支付和信息中介等业务的一种新兴金融 。互联网金融不是互联网和金融业的简单结合,而是在实现安全、移动等网络技术水平上 , 被用户熟悉接受后(尤其是对电子商务的接受),自然而然为适应新的需求而产生的新模式及新业务 。是传统金融行业与互联网精神相结合的新兴领域 。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的区别不仅仅在于金融业务所采用的媒介不同,更重要的在于金融参与者深谙互联网“开放、平等、协作、分享”的精髓,通过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工具,使得传统金融业务具备透明度更强、参与度更高、协作性更好、中间成本更低、操作上更便捷等一系列特征 。理论上任何涉及到了广义金融的互联网应用,都应该是互联网金融,包括但是不限于为第三方支付、在线理财产品的销售、信用评价审核、金融中介、金融电子商务等模式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已经历了网上银行、第三方支付、个人贷款、企业融资等多阶段,并且越来越在融通资金、资金供需双方的匹配等方面深入传统金融业务的核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