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龄的别称

年龄的别称

古代指代年龄的称呼为年龄称谓,在某个年龄,不同性别的年龄称谓是不一样的 。
豆蔻是女性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及笄指女子15岁;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 。
束发是男子十五岁;弱冠是男子二十岁;而立是男子三十岁 。
年龄的别称

另外,男女在某个年龄称谓是一样的,比如花甲是六十岁;古稀是七十岁;耄耋指八十岁;鲐背之年指九十岁;期颐指一百岁等等 。
年龄 , 指一个人从出生时起到计算时止生存的时间长度,通常用年岁来表示 。
年龄是一种具有生物学基础的自然标志,一个人出生以后 , 随着日月流逝,年龄也随之增长,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 。

年龄的别称知多少

不满周岁——襁褓;2~3岁——孩提;女孩7岁——髫年;男孩8岁——龆年;幼年泛称——总角;10岁以下——黄口,即乃稚气未脱的少儿代称也;13~15岁——舞勺之年;15~20岁——舞象之年;12岁(女)——金钗之年;13岁(女)——豆蔻年华,15岁(女)——及笄之年;15岁(男)——志学之年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二八年华;20岁(女)——桃李年华;24岁(女)花信年华;至出嫁—— 梅之年,标梅之年;至30岁(女)——半老徐娘;20岁(男)——弱冠;30岁(男)——而立之年;壮年时期——春秋鼎盛;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还历之年;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 从心之年、悬车之年;80~90岁——耄耋之年;90岁鲐背之年;100岁——期颐,又可称为“人瑞” 。

古代各个年龄段的叫法大全


在中国古代,关于年龄的表达方式多种多样 , 从婴儿到青年 , 从中年到老年,不同的年龄段有不同的说法,古代人的年纪一般不用数字表示,一般不会直接说出某人几岁,而是在不同的年龄阶段用不同的称谓 。
1、赤子:初生的婴儿 。《孔颖达疏》:“子生赤色,故言赤子 。”
2、襁褓:不满周岁,指婴幼儿时期 。本意是指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 。后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
3、孩提:二三岁的儿童,亦作“孩抱” 。
4、始龀:七八岁的儿童 。儿童开始换牙年龄,《韩诗外传》 :“男八月生齿 , ) (岁龆齿;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龆齿 。”
5、垂髫:三四岁到八九岁 。指三四岁到九岁的儿童 。古时童子未冠者,头发自然下垂,因此以“垂髫”指童年或儿童 。
6、总角: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儿童,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
7、豆蔻:本是植物名,代指十三四岁少女 。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 ,  豆蔻梢头二月初 。”后因谓女子十三四岁为“豆蔻年华” 。

年龄的别称


8、及笄:古时称女子年在十五为"及笄",也称"笄年" 。笄是簪子,及笄,就是到了可以插簪子的年龄了 。形容古代女子已到了结婚的年龄 。古时女子十五岁时许配的,当年就束发戴上簪子 。
9、束发:男子十五岁 。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因以为成童的代称 。
10、弱冠: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不用于女子 。这时男子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 , 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 , 还比较年少 , 故称“弱” 。
11、花信年华:指女子的年龄到了二十四岁 。花信:开花时期,花期 。借此泛指女子正处年轻貌美之时 。
12、而立之年:三十岁 。《论语为政》:“三十而立 。”一个人到了三十岁应该是人格自立、学识自立、事业自立的年龄 。后因称三十岁为“而立之年”
13、不惑:四十岁 。《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 。”后行用作四十岁的代称 。活到这个岁数,应该能很好的控制情绪的变化 , 遇事能明辨不疑 。
14、知天命:五十岁 。《论语为政》:“五十而知天命 。”是说五十岁之后 , 知道了理想实现之艰难,故而做事情不再追求结果,对个人荣辱已经淡然 。后人因以“知命”为五十岁的代称 。
15、耳顺:六十岁 。《论语为政》:“六十而耳顺 。”是听得进逆耳之言,于心 。
16、花甲:指60岁 。花甲一词出自中国古代历法,以六十年为一循环,一循环称为一甲子,又因干支名号繁多且相互交错,又称花甲 。
17、古稀之年:七十岁 。杜甫《曲江》: “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人活到70岁比较少 , 难得 。
18、耄耋之年:八九十岁 。指年纪很大的人 。
19、鲐背之年:古人九十岁的别称,泛指长寿老人 。
20、期颐之年:一百岁 。《礼记 。曲礼上》:“百年日期颐” 。这时饮食起居期待子孙奉养照顾了 。
【年龄的别称】
以上就是关于年龄的别称的全部内容,以及年龄的别称的相关内容,希望能够帮到您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