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
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春祭活动,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 , 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传统祭祖节日 。“二十四节气”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它与干支时间以及八卦等是联系在一起的,有着久远的历史源头,不仅在农业生产方面起着指导作用,同时还影响着古人的衣食住行,甚至是文化观念 。清明这一节气,万物皆洁齐、生气旺盛、吐故纳新、气温升高,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 , 正是郊外踏青春游与行清墓祭的好时节 。清明节有着久远的历史,它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后续渐渐融合了寒食节和上巳节的习俗 。古时我国南北风俗各异,唐代以前我国北方上墓祭扫主要是在寒食节与寒衣节 。到了唐代 , 清明节上墓祭扫已成风气 。唐代是我国南北各地墓祭风俗融合时期,沿袭清明墓祭风俗 , 并扩大到全国各地 。唐朝之后,寒食节逐渐式微 , 因与清明节日期相近 。宋元时期 , 清明节上升到取代寒食节的地位,并融汇了寒食节的禁火、冷食等习俗内容 。融汇了寒食与上巳两个节日习俗的清明节,在宋元时期形成一个以祭祖扫墓为中心,将寒食的禁火、冷食风俗与上巳郊游等习俗活动相融合定型 。明清大体承接前代旧制,清明节仍然坚持并发展着其在春季生活中一个必不可少的大节的地位 。民国时期,清明节这天,除了原有的扫墓、踏青等习俗,植树也被确定为常规项目,这实际上不过是对民间长期延续的植树风俗的一个官方认定 。
扫墓祭祖
扫墓祭祖,是清明节俗的中心 。清明之祭主要祭祀祖先,表达祭祀者的孝道和对先人的思念之情,是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一种文化传统 。清明祭祀在清明前后,各地有所差异,清明祭祀按祭祀场所的不同可分为墓祭、祠堂祭 。以墓祭最为普遍,清明祭祀的特色就是墓祭 , 清明祭祀主要是由于采取墓祭方式 。另一种形式是祠堂祭,又称庙祭,庙祭是宗族的共同聚会,有的地方径直称为“清明会”或“吃清明” 。清明节祭祖,按照习俗,一般在清明节上午出发扫墓,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先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或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 , 然后叩头行礼拜祭 。
踏青
【清明节放风筝的意义,古人在清明节放风筝,是希望什么呢】
踏青为春日郊游,也称“踏春”,一般指初春时到郊外散步游玩 。清明节期间到大自然去欣赏和领略春日景象 , 郊外远足,这种踏青也叫春游 。古代叫探春、寻春,其含义,就是脚踏青草,在郊野游玩,观赏春色 。踏青这种节令性的民俗活动,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 其源泉是远古农耕祭祀的迎春习俗,对后世影响深远 。
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 。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 , 这个风俗一直流传至今 。
放风筝
放风筝是清明节人们最喜爱的活动之一 。古人相信若某人生病可将其病况写或画于扎制的风筝上,用线系着风筝在空中放飞,让它飞至高空就拉线剪断,疾病灾难便会随着风筝一起飞走 。后来 , 风筝亦逐渐发展成广为流行的郊游娱乐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