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是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姚安县人 。我楚雄彝族自治州成立于1958年,彜族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之三十七 。彝族有自已的文字和文化 。我县彝族分为东片区的前场镇,适中乡 。歌舞《阿老表你要来呢咯》 , 《老司机带带我我有十八啰》等歌舞还以邻县牟定有过始创之争 。西片区以官屯乡马游坪为代表,包含了左门乡,大河口乡,弥兴镇的彝族文化 。东边歌舞以先出左脚,后退颠闪一个节拍 , 又往前跳跃,称为左脚舞 。乐器为二胡,三弦 。西边马游坪歌舞以闪腰为亮点,脚步没有东边的灵活,曲调沉闷古怪,乐器以葫芦丝为主 。东边的歌曲悦耳悠扬 , 让人如痴如醉,神魂颠倒 。
i所以说东边的彜族汉化严重,西边彜族没有被文化入侵,原计原味,古色古香 。东边出官,西边出艺术人才 。姚安县彝族文化还去过日本交流演出 。就我县彝族都有差异 。更何况四川与云南各方靣明显 。我云南还有红河州有彜族分布,也是自治州 。服饰文化语言差别多了去了!感谢那多朋友关心彜族这个成员!
“火把节”、“逢九节” , “围火塘”,“善打猎”,“祭公鸡”,“敬公鸡头”,……,这些风俗相通几千年至如今;“彝族王”阿普笃幕故乡(云南峨山)的彝语能听懂大理白族、元江哈尼族、昆明撒梅族……等属彝族支系的语,民族小学生之间3天听懂学会对方大部份生活用语就跟玩似的;彝文南北通行差异不多,至今在彝山“经师”中仍有保留 。等等这些彝族古往今来的亊实 , 可到四川与云南两地做深入探查,……
这种不怀好意,不可告人目的,不负责任,且幼稚的提问本可以不解答 。但是,有必要给大家提供些思路,供参考研究;
一,二十世纪80年代《云南少数民族发展史》等类出版物和学述研讨本 , 是学者们严谨治学,亲历南下北上、东进西行考察著就的 。“改开”后学风不客气说差之太远 , 谨慎比较 。受气候影响而南下北上 , 秦国收四川前的土著是谁?统一六国后的蜀、巴人何去何从了?
二,“茶马古道”最早是不受气候地理影响的西行“史迪威公路”,由达旺或亚东供给拉萨等,远早于昌都线 。百越迁徒、五尺道等等对云南土著或和东南亚半岛影响何在?
三,彝族因生活在西南的风调雨顺、资源丰富之地域过小康生活,比之生活江、河地域忙于抗旱救涝大汉族,无须太发达文字记亊(灾难多就须发达文字以记亊 , 否则灾后怎重建),有时间玩些“花样” , 比如《太阳历》 , 鸟牛等图腾,铜器广泛用于煮锅便盆而已 , ……,现还保有迎客必煮公鸡看骨、埋人祭公鸡等风俗 。文明、文化当在什么社会型态和进程中定义呢?
四,战天斗地之族肯定強悍于小康生活之族,彝族被追杀至高山纵岭而不灭,“族性”比之某些文化所谓“优越”非文明举措之族更具有人性味 。未来在保家园国的平台上表演,当如何呢?
【云南彝族和四川彝族为什么不一样】
最后,随意几笔是漏洞百出、错误连遍 , 影响了您休息时间,欢迎拍砖!并感谢阅读!